| | | 2017年11月08日 星期三
10
人文聚焦

懒惰的商业逻辑,好莱坞真正的“灾难”

——评正在上映的美国影片《全球风暴》


当懒惰商业逻辑催生的电影充斥市场,越是习惯消费好莱坞大片的人,越容易对模式化影片失去耐性,因为所有的“下一秒”尽在观众预料之中。图为《全球风暴》海报。

    王彦

    号称“《2012》之后最优的好莱坞秀技大片”,《全球风暴》在国内上映以来,冲着噱头走进影院的观众挺多,但走出电影院后愿意回味细节聊两句的人少之又少。

    影片故事实在没什么可谈的:在未来世界,一个原本用于控制地球气候、护航人类安全的人造卫星网络,突然出错开始反噬人类。地陷、极寒、海啸、岩浆轮番登场。眼看地球将遭灾,科学家杰克两兄弟担负人类的希望,分别在太空和地面接受挑战,踏上“救世”之路。

    中肯点说,该片若放在20年前上映,一定会艳惊观众。阴谋论导致全球危机,人类危在旦夕之际,一小撮人力挽狂澜,最后,劫后余生的人们期待共建美好未来——特效奇观、未来科幻、小人物大能量,这些热乎的元素一个都不少。

    可惜,现在是2017年。类似的类型 片 里,大家 已看过了 《后天》《2012》 《末日崩塌》;拿白宫风云说事的,至少已有过 《白宫陷落》 《惊天危机》;至于科幻混搭的就更不在少数,从 《独立日》 到 《独立日:卷土重来》,从 《终结者》到 《终结者:创世纪》,以及 《异星觉醒》 《生化危机:终章》 等等,无不是在同一条路上走了又走。

    所以当《全球风暴》把以上所有电影里的元素放进搅拌机里混合拼贴后出炉,观众对这部看起来壮观的技术大片,很是不满。该片的口碑对于它1.2亿美元的大投入而言可谓“灾难”。

    观众在不满什么?“打卡式”的视效奇观有之,接二连三的逻辑漏洞有之,更关键的则可概括为“片方对钱的敏感度实在是高”。算准了灾难片能赚钱,那就让观众来一个“灾难片场一日游”;算准了中国票仓很关键,那就请中国演员来“打个酱油”;算准了美国观众对白宫风云喜闻乐见,那就给白宫再添一点乱……所有的都在既有市场模型里算计,更不消说老调重弹无数次的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了。

    这些“市场模型”背后本是好莱坞各大制片厂自以为稳妥靠谱的老谋深算。为让其电影工业的大机器隆隆声不止,六大片厂总是愿以稳妥的姿态寻找牟利之道,大制作、硬IP是其保守选择。在他们看来,策略上的安全等于资本上的安全,既然惯性能赚钱,为什么还要创新呢?

    时至今日,懒惰的商业逻辑,已成为好莱坞真正的“灾难”。君不见,好莱坞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许经营电影”,即“默认为能够赚钱的电影”———阵营里除了 《全球风暴》 这样复古泥古的典型代表,还包括三类:漫画改编、续集电影、剧集电影版。单看2017年暑期至今,就有 《神奇女侠》 《银河护卫队2》 《蜘蛛侠:英雄归来》 《神偷奶爸3》 《加勒比海盗5》 《赛车总动员3》 《猩球崛起3》 《变形金刚5》 《新木乃伊》 《异形:契约》 《海滩游侠》,简直一眼望不到头。而另一个原创阵营里,只有《敦刻尔克》 《极盗车神》 等极少数。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观众对《全球风暴》 提不起兴致,为什么2017年暑期档的北美电影市场被一片愁云惨雾笼罩。整个档期北美观影人次只有4.3亿,创下1992年 (4.24亿人次) 以来的最差表现。当懒惰商业逻辑催生的电影充斥市场,越是习惯消费好莱坞大片的人,越容易对模式化影片失去耐性。因为所有的镜头伎俩都不再予人惊喜,几分钟一个小高潮,几分钟一次大场面,都在观众半睡半醒间如期而至,掐着表能算出超级英雄何时开打,闭上眼就能预见最后一分钟正义必胜的结局。

    连“审美疲劳”这个词都显得疲劳不堪的时候,懒惰的商业逻辑比平庸更可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