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介绍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于2005年9月发起成立的,是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基金会宗旨是奖励中国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倡导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并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促进中国管理学人才的成长,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基金会设立“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和“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奖项虽然以复旦命名,但奖励的对象面向全国。其中自2006年起设立的“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奖励在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奖励领域分别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自2012年起设立的“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奖励我国管理学学科领域的开拓者或者管理学研究的奠基人。自2014年起,基金会特别增设“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用于奖励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
目前已评选出了33位“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6位“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和4位“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获奖人。2017“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2017“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樊胜根、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浦劬;2017“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为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这些获奖人以及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国管理学界的最高水准,体现了基金会宗旨中所倡导的“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并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我国管理学长远发展”的精神。基金会所设奖项已经在中国管理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管理学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和广大管理实践者的广泛认可。
基金会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主办“复旦管理学论坛”、“获奖人前沿讲座”、“中国管理学年会”、“中国管理学青年论坛”、“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年会”、“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之平行论坛”、“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为我国管理学界的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促进了管理学的繁荣发展。
不忘初心的世界“零饥饿英雄”
因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研究方面的贡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 (IFPRI) 所长樊胜根获得了2017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三十年如一日对农业经济和公共政策的不倦探索让樊胜根成为该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八年前他就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不仅是研究所历史上最年轻的所长,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农业研究组织高层领导的中国籍雇员。樊胜根也是消除饥饿及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倡导者———他发起“2025协定”,联合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开展合作;身为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领导组成员,是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的全球29位领袖之一;代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参与G20峰会,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部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不忘初心,为中国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出生于江苏普通农民家庭的樊胜根,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上大学之前,他一面求学一面帮家里务农。他实践着、观察着并思考着:中国农业该如何发展? 如何让中国的农民生活得更好? 如何让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再受饥饿的困扰并获得营养、健康的食物?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在高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农业经济学”。
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农业经济硕士学位后,樊胜根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继续攻读农业与应用经济博士学位。
樊胜根始终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进程,针对农业科研、公共投资与投资优先序、农业生产率测度、农村发展与制度改革等,展开了极具开创性的探索。
他率先使用生产函数法,将中国农业快速增长的源泉分解为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投入的增加。研究成果为政府在西部建设与农村发展的政策制定上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
为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数据,樊胜根带领科研队伍,对贵州、云南、甘肃和新疆地区进行了近10年多轮追踪普查,为政府决策减贫提供支持。
全球视野,做世界的“零饥饿英雄”
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历也让樊胜根更有国际视野与格局。他相信,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他亦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座桥梁,将中国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他将基于中国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经济计量系统模型帮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4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公共投资决策,这一经济计量模型也被国际机构作为范本在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
樊胜根还对印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对印度农村道路投资与减贫的研究成果被印度官方作为一系列减贫举措的强有力证据。
针对2007至2008年的全球粮食价格危机,樊胜根不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影响;他还指出了现有的食物体系缺陷。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营养和健康为驱动的国际食物新体系。
他在减贫和抗击饥饿方面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4年,他获得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颁发的“零饥饿英雄”奖。 (鲁莹)
中国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建言献策者
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调整、老龄化挑战如何应对、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如何解决、生态环境压力如何缓解……这些中国近年来改革发展绕不过的重大议题的解决,都有2017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人口学和社会政策研究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的贡献。
几十年来,他参与推动过“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参与了老龄化问题相关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参与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决策咨询……作为资深的人口学和社会政策研究者,彭希哲不仅亲历、更是影响了中国近几十年来人口相关社会公共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未来,他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投身于为中国人口和社会问题建言献策的事业中。
“顶天立地”、不离中国特色的学者
“学者,一定要顶天立地。”这是彭希哲的研究体会。他口中的“顶天立地”,即,学者既要有理论方法,也要走出书斋、深入社会调查实践,把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充分结合。
彭希哲将所学的西方理论方法应用于研究具体的中国问题。他对中国人口问题分时间、过程、地区和城乡差异的系统分析,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学术成果,学术论著在 《科学》 (Science) 和 《中国社会科学》 等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美国人口学家葛苏珊 (Susan Greenhalgh) 称,彭希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学”。
大量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彭希哲长期在基层开展田野调查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他主持或参与过数十项社会调查项目,近年还主持长三角社会变迁跟踪调查,也曾长期参与农村扶贫、下岗再就业、涉老公共服务等研究,从而掌握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
21世纪初,彭希哲担任所长的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曾三次组织人口政策调整的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先后形成了三份有关人口政策调整的建议书并报送中央,推动了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他也因这些成果和贡献被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授予第三届“杰出贡献奖”,并获得了我国人口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人口奖。
擅长跨学科合作的团队领导人
人口问题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各种各样的学科。
彭希哲的团队领导力也在组织学者讨论会、团队自身建设等事务中得到发挥。
复旦大学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彭希哲担任主任并积极开展社会性别研究。上海市最近三个“五年计划”中的妇女发展规划,彭希哲及其带领的复旦大学妇女研究团队是主要的规划和起草者;上海市新近成立的社会性别评估委员会。
1993年,彭希哲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在指导学生。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胡湛既是彭希哲研究团队的成员,也曾是彭希哲的学生。他说:“彭老师不仅会关心我们的学业进展,也会为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操心。”得知自己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后,彭希哲说:“一生教书育人,能有这样的学生和朋友,比得到什么样的奖项都更重要。” (向思琦)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领军人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01年10月,确定北京大学等24所高等院校为首批MPA培养试点单位。从此,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逐渐起步,发展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大学教授王浦劬为我国MPA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全面、系统、开创性的贡献。
同时,王浦劬主持了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创办和发展,主持创建了全国第一所政府管理学院—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并推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教育和研究的重镇。
无畏艰难开拓创新,积极创办MPA教育
在王浦劬看来,我国引进和创办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意义重大。不同于学术型学位,MPA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都更加强调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
MPA创办伊始,师资成了最棘手的问题。但是,王浦劬凭借公共管理学人的一股韧劲和合理措施,推动了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
与教师问题密切相关的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距离现实生活和我们正在做的事还有差距。所以,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重大难题。当时,由于第一手案例成本高昂,而且教师也没有时间去做,所以,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一开始,大家使用的都是二手案例。当时的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但是,这些二手案例都已经过加工,并不符合公共管理科学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不完全切合专业学位教学的要求。于是王浦劬与他的同行者们详细考察后,推动了第一手案例教学的开展。2006年开始,一手案例逐渐进入高校课堂,这时距离MPA开办已经过去整整六、七年了。
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正因有王浦劬这样的一批开创者和领军人,才使得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历经了起步与探索、扩大与发展阶段而迈入了成熟与完善阶段。截至2016年8月,全国已授予学位人数99597人。
求实创新致力公共治理专业人才培养
多年来,王浦劬教授专注于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治理的研究与创新,建构了公共管理学的公共利益理论,为中国政治和治理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理论和方法,吸收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知识要素,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利益政治学基本理论体系,构建了独到新颖的治理政治的逻辑前提。
近年来,王浦劬集中关注公共管理的机制治理,他以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经验样本,借鉴国际有益做法,创见性地阐发了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逻辑机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机制治理理论。
作为公共管理学者,王浦劬基于我国国情政情,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选择、重点问题、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阐发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进而分析了当代中国治理模式。“我们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既有的中国治理模式,才能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王浦劬说道。 (汤禹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尽管已是89岁高龄,身形瘦削的王众托却并不显老态。1928年出生的他,幼时历经战火洗礼,在动荡中奔波求学,立下报国之志,如今已为中国工业建设工作60余年。
在大连理工大学度过的大半生中,他以开拓者的身姿不断迈进新的方向,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基础建设、决策分析与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元决策概念的开拓与理论体系建构、知识管理学科的创建与发展等诸多领域成绩斐然。
他的学生爱戴并尊敬他,潜移默化间传承着他的精神。而他也仍在努力,试作一片红霞,映照更多人。
祖国沉沦感不禁:立远志,盼国强
1939年,11岁的王众托跟随家人避难至陕西汉中,于一次日军轰炸中,与死亡擦肩而过。劫后余生,王众托至今仍能记得彼时所想:“那时一方面非常惊恐,一方面又非常愤恨。”目见祖国沉沦,同胞饱受欺凌,深谙国防力量贫弱、工业发展落后之苦的他,一边在防空洞门前的露天课堂中汲汲求学,一边在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必须为自己的国家贡献,使国家发展,富强康乐,自己才有出路。”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王众托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与一群同样怀抱家国情怀的同辈人相伴,度过了解放前后紧张而有所期待的4年。期间,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曾见证这一历史事件的他,至今不忘当时心情:“那时非常兴奋,觉得中国人总算站起来了。我们将可以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我呢,也要为中国的工业建设出一份力。”
不断转向,跑好学术第一棒
1978年,大连工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同时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主要奠基人的王众托担任第一任所长。这是我国第一批系统工程科研机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点。现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尚在自动控制领域耕耘的王众托于实践中发现,仅仅着眼于技术手段无法妥善解决实在的具体问题,社会、经济、个体行为及组织管理等因素无不以其方式产生影响,谋求总体性的综合考虑大有必要,而这恰恰需要系统工程的思想。
系统工程学科开始建设,王众托又“白手起家”。面对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曾经的艰辛难为外人道。然而数年后的努力成果,也同样令之欣慰。
从电工、电子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乃至管理学下的诸领域,事实上,自1951年清华毕业赴大连工学院工作后,王众托的学术生涯转折,还有多处。在他看来,纵然60余年间不断变动,有一脉轨迹却始终清晰:“我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集中在中国工业化的几个前沿。”随着中国工业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迈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国家需要不断更迭,而他也一次次选择站到技术前沿,迎难而上。
未能深入钻研一个领域,王众托并非没有遗憾。他打比方,称搞学术就像跑接力,他总是跑第一棒,掌声却属于撞线的人。然而自己从未后悔,因为“历史给你的使命就是去开辟,还是应该把第一棒跑好”。
培养人才,深入实践宽容引导
上世纪80年代,深信系统工程作为应用学科,需密切联系我国实际的王众托,曾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团队下工厂、下乡镇,完成了一系列受到各方肯定与嘉奖的项目。
对王众托来说,为学生开拓视野,不过是在贯彻他所理解的教学“三境界”。他认为,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将概念讲清楚,“不能含糊”;二是传授方法,授人以渔,教人知其所以然;三便是点拨方向,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摆脱窠臼,获得学术前瞻性。
崇尚学以致用的王众托还非常重视实践:“我经常带学生下厂、下乡,在实践里头扩展他们的知识。现在的学生,常常进工厂,却很少进车间。”尽管王众托能够理解学术评判标准所带来的客观影响,但仍然对当下重理论,少实践的学术风气感到惋惜。
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的夏昊翔觉得,德高望重的导师展露更多的是平易近人,“他对学生那种建议式、启发式的沟通方式,更利于培养学生自发思考、主动探索的品质。”
王众托所在的学术团队成员及秘书,吴江宁则用“与世无争”来形容王众托。“他从不争名争利,生活上也没有一点额外的物质要求。”年近鲐背的王众托远行时从不坐飞机头等舱,甚至还穿着棉袄去挤冬日里的公交车。如今,他仍然每天早晨7、8点就到办公室,开始工作。走过一个甲子,王众托仍在努力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传播学术思想,引领学术精神。他独到的人格魅力始终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人求学向上。 (陈文雪)
历年“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获奖
历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
2006年 陈 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锡康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朱道立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7年 陈国青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维安 天津财经大学
王重鸣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08年 郝 模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黄季焜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2009年 石 勇 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唐立新 东北大学物流优化与控制研究所
汪寿阳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0年 陈荣秋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吴世农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
2011年 李树茁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薛 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2年 黄海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梁 樑 合肥工业大学
2013年 陈国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新春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任正非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 李善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马 骏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张林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5年 高自友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杨善林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6年 李 垣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玉利 南开大学商学院
2014年 张瑞敏 海尔集团
2015年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
2016年 柳传志 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历年“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
2012年 刘源张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3年 傅家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4年 成思危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
2015年 汪应洛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016年 夏书章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