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15
中国书画

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系列展览在上海开展


    郑和宝船、福船、龙船,不同时期的各色古代船模一字排开,宣纸上的古代帆船栩栩如生,好似乘风驶来;除了上海的港口印记,来自不同国家各个年代的近千件历史文献、数百幅古船舶图纸和相关历史老照片、各色物件器具琳琅满目…… 《海上丝路重镇———上海古帆船历史研究与复兴文献展》 日前在上海市石龙路345弄的“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中心”举行,这也是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系列展的第六项展览。

    之所以关注到中国古代帆船这一课题,尔冬强表示这一切都因为他的航海梦想。在完成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穿越后,最近五年,尔冬强一直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存在。而在时光流转,中国古帆船的“神秘线索”都留在了古船曾经到达过的世界口岸。

    尔冬强介绍,现代船的各种式样,其实在遥远的唐代的敦煌壁画里都已出现过,“在敦煌50多个洞窟的70多幅壁画中,有100多条舟船,而且种类繁多,除了单体帆船、双体帆船,甚至还有带楼房的帆船。”他在德国看到的西式帆船也有使用中国传统帆船技术的影子。“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很多东西正在从我们的视野中不断消失,但仍存在一些老人的记忆深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把这些打捞出来。”尔冬强带着这样的信念,驾着船帆,到达全世界各地口岸,并在当地高校、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下,搜集了大量文本、影像、图纸、实物,试图通过此次文献展览,还原中国古帆船的文明历史样貌。

    尔冬强在开幕式上坦言:“自己在少年儿童时代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到外滩去看各种各样的船。但这一兴趣并没有持续坚持下来。上世纪80年代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老房子和古典家具的保护与研究中。拍了一辈子老房子,出版了50多本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的画册,也收藏了满坑满谷的古典家具,但是工作中的重大缺失就是遗漏了对中国古典帆船技艺持续不断的文献跟踪记录和保护推广。”最近5年,尔冬强重走海上丝路,一直在尝试弥补过去工作中的疏漏。

    今天提起帆船,许多人已经很难想起中国帆船的模样了。但事实上,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无论是水密隔仓技术还是全帆骨软翼帆、吊帆索的精巧设计,当时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在人类航海史上曾写下辉煌的篇章,对于推动世界文明朝着现代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海上丝路重镇———上海古帆船历史研究与复兴文献展》 中汇聚了中外许多文本、绘画、老照片和实物模型,其中近代部分对中国帆船技术的研究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的学者,其中李约瑟编写《中国科技史》时专门用了一整册的篇章来讲中国的古帆船;而另一个叫做夏士德 (1890-1969)的上海旧海关英国籍雇员,则呆在长江口观测各种各样的帆船,画下一批古帆船的图纸,对中国的帆船做了系统的研究。夏士德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出入长江口的各式中国帆船,他被中国古典帆船的多样性和先进性所吸引,做了大量实船测绘工作,写了一批相关书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文献。

    除此之外,展览上还能看到尔冬强从世界各港口搜集而来的文本收藏,有各个年代的海关档案,有着最官方也是最全面的古代帆船数据记载。尔冬强甚至翻阅了各类古书籍,整理复制出了各个时期中国船舶的图纸,其中你可以看到上海沙船、吴淞方头船和崇明船,还有“花屁股”船和“歪屁股”船,“歪屁股”是古代船工针对天险乌江航行特别设计的船型,船尾是歪的。

    展览大厅中,还陈列了多件大型实体船模,包括当年郑和下西洋的郑和宝船、福船和绿眉毛模型。最吸引眼球的是上海宝山龙船,这是宝山区文广局特别为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展制作的大型船模。宝山龙船是上海市宝山罗店地区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标志,船体制作工艺精细、亭台楼阁、旌旗飘扬,都是大阵仗,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喜庆气氛。展览将持续到11月8日,工作日免费对外界公众开放。(周还)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