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8
运动

《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发布

42.2%申城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本报讯 (记者谷苗) 《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 上周正式发布。2016年申城全民健身“300指数”总分为226.8分,总体发展情况比较令人满意。其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1.72平方米(2013年末) 增至1.8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至42.2%,两项数据均有较大提高。

    2016年上海市共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20113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1.83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全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包括健身苑点10040个,市民健身步道572条,社区覆盖率为79.2%,市民球场446处,市民健身房143个,市民健身中心37个,市民游泳池35个,自行车绿道468公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得益于政府的投入和保障,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总投入7.7亿元,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17.7元,连续五年稳步提升。

    2016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至42.2%,有明显提升。跑步、快走 (健步走)、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篮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类位居市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前十名。在拥有较强健身意识的基础上,申城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逐年提升。在居民健身状况调查中,88.6%的受访者表示在2016年发生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的中位数为1500元,41.3%的受访者消费金额在1001至5000元。

    体质健康方面,2016年全市共有153656名成年人和老年人参加了体质测定,达标率为97.3%。在过去三届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中,上海市民的体质达标率均名列榜首,但在本次报告引入的一项全新数据———“科学健身素养”测评中,申城市民的平均得分仅50.8分,亮起了“红灯”。这一数据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市民虽拥有积极的健身意愿,但科学健身水平总体不高,健身指导需求较大。尤其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健身素养测评得分最低。

    为了让市民不仅爱健身,还能“懂”健身,近年来上海体育职能部门通过积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力开展社区体育配送服务,推动运动干预作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改善手段,积极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市民身边。

    从2016年全民健身“300指数”来看,当前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市民日益增长的科学健身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上海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大力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做到设施更完善、活动更丰富、指导更有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