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澎
当考试成绩出炉的时候,教育学家看到的是教育方法是否成功;家长看到的是分数高低;而经济学家们思考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学生是否真得尽力考试了,是否有合适的激励措施能使他们的成绩再提高一点?
关于激励方式,很多经济学家都做过不同的研究,但是金钱这样的外部刺激,对于成绩的提升能否起作用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秦向东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约翰·李斯特联合中美学者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发现,在金钱激励下,中美学生的表现竟然完全不同。
不在乎考试导致美国学生PISA测试表现不佳?
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从2001年起,经合组织三年一次的PISA测试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一测试主要评估15岁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的能力。在近年的一些测试中,美国发现自己的学生正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而从2009年开始,中国也参加了PISA测试,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按照秦向东的分析,中国学生PISA测试成绩不错,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教育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PISA测试中数学相对比较突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更重视数学,而美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在美国国内本身就备受诟病,因此美国的排名在36名,也情有可原。
“美国的知识界一直在讨论,为什么美国拥有如此多的财富,特别是高额的教育支出,而教育方面表现却逊色于其他国家?”秦向东介绍,传统的研究路径总是考察社会经济因素和教育制度是否对学生效果造成了影响。但这种研究遭到的质疑越来越多。现在,已有美国学者提出一个新的可能:学生考试表现不佳,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考试,或者不在乎考试。而这,也是让秦向东和他的合作伙伴开始这项研究的原因。
同等金钱激励下,美国学生表现提升而中国学生无感
学术界已有很多研究证明,考试表现与努力程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相关性。而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如何证明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们在测试中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学者联合成立了课题组,在上海和美国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果在考试过程中加上金钱刺激,结果会怎么样,能否看出学生在考试过程当中付出的努力不同。尤其是,如果金钱的确有刺激作用的话,原来没有动力参加考试或考试中不愿意付出努力的学生,是否会发挥出他们真实的水平和潜能?
课题组从2000年、2003年、2012年三年当中每年抽出PISA题库中的25道题,在上海选了三所学校的280名学生,在美国选了两所学校的447名学生参加测试。结果,试验组的上海学生在开始时每人有90元,答错一道题扣3.6元,全部答错就全部扣光。测试组的美国学生在开始时每人可以有25美元,答错一道题扣一美元。
测试发现,金钱激励在美国对好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使得他的成绩有比较大的提升,他们的努力程度也提高了10%。尤其对男生来说,在金钱刺激下,他们努力程度的提升超过了女生。
测试还发现,对照组的美国学生在测试中,即便只有25分钟,不少人也不愿意坚持认真地完成测试。而真正的PISA测试历时3小时,这意味着,很多学生可能放弃做后面的题目了。这与配合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那就是学生确实在3小时的测试中,后续放弃了认真做题。
“如果有金钱激励,他们考试时持续认真的时间就会延长,能够坚持完成。”秦向东说,调查发现,金钱刺激会使得学生的成绩提高24分左右。“这24分的差距,意味着美国学生从现在OECD的排名第36名,可以提升到第19名,与澳大利亚的学生水平相当。”
但是,同样方式的调查下,上海学生却不太受金钱刺激的影响。
“其实,这也符合亚裔的文化特点。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亚裔的家长、学生和老师更加重视勤奋和努力,对考试成绩更加看重。所以上海学生认为,考试就是考试,就是要努力地考。”秦向东说,这实际意味着,如果新的外部激励能够激发起原本缺乏动力的学生,那么他们真实的能力将得到更好地展示。测试中努力程度的差异可以部分解释国家间的差异,而且可能也与参加者其他方面的差异相关。对于测试分数存在差异原因的深入理解,可以改善相关教育政策的设计,从而提高教育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