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12
笔会

沙逊和莫理循的藏书票


    朱朱

    藏书票是舶来品,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中国早期的藏书票大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学者、外交官、商人及出国留学人员传入。近读 《方寸书香———早期中国题材藏书票)》 (龚晏邦著,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展示了作者收集到的早期中国题材藏书票近百张,在介绍这些珍稀藏书票自身元素的同时,讲述了藏书票背后的故事以及书票主人的人生轨迹。书中介绍的很多藏书票鲜有人提及。比如维克多·沙逊和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的藏书票。

    维克多·沙逊的先人为犹太富商,在反犹浪潮的冲击下,沙逊家族几经辗转迁至印度,并加入英国籍。维克多·沙逊1881年出生,“一战”时曾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作战时左脚负伤致残,人称“跷脚沙逊”。1918年,他在印度孟买继承祖业,成为新沙逊洋行第三代掌门人。

    20世纪20年代,沙逊将经营重点转移至上海。1923年,沙逊来上海主持业务,建造了沙逊大厦、河滨大楼、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都城大楼、汉弥尔顿大楼等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又建造了凡尔登公寓、仙乐斯产业等房产,还有罗别根花园、伊扶司乡村别墅等产业。相继开设了华懋洋行、业广地产公司、祥泰本行、安利洋行等企业。

    沙逊的藏书票图案呈现的是一只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图案。关于这枚藏书票,《方寸书香》 作者的解释表达出“同情之理解”:“我想这和犹太民族的历史及沙逊家族的迁徙经历相关。许多犹太人居无定所,虽然他们有着过人的经商天赋,拥有惊人的财富,可是他们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能与所居住国家的人民和平相处,也是他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吧。”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897年以英国 《泰晤士报》 记者身份来华,他到过中国大部分省份,拍摄了很多照片。莫理循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许多著名事件: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巴黎和会……1919年,莫理循作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的顾问前往巴黎,从此离开中国。

    北京王府井大街曾有一个英文街名Morrison Street (莫理循大街),这个英文街名牌从1915年一直挂到1949年春。莫理循曾在王府井大街的寓所创办私人图书馆———亚洲图书馆,藏书两万余册,且多珍本,时称“莫理循文库”。

    莫理循当年曾专门请人为自己的图书收藏设计了藏书票,图案是一幅充满明媚阳光的澳洲山野风光画,画面有可爱的袋鼠、桉树等澳洲特有的动植物,以纪念莫理循的家乡澳大利亚。在藏书票的上方还可以看到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的名字。

    《方寸书香》 里还收录有美国社会经济学学者、著名摄影师甘博,曾为孙中山遗体作防腐处理、参与挖掘研究“北京猿人”的人类学家许文生,将“北京猿人”命名为“北京人”的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20世纪初来华、曾任上海华堂公学首任校长及上海 《字林西报》 记者的英国人李治等人的藏书票。曾任美国驻华公使、汉学家卫三畏和他儿子卫斐列的父子藏书票,图案为一宫廷式门楼,透过门楼隐约可以看到里面的深宅大院,似乎预示着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的大门即将被打开……藏书票上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 《论语·述而》。他们都在中国生活过,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他们的藏书票透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