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正迎来纪念建县八百周年的启动年。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滋养着嘉定这座城市。而近年来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历程,更使“教化嘉定”的内涵经过时代的发展和弘扬,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如今的嘉定,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大幅增加,一批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新的地标,公共文化设施末梢建设更是积极推进。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嘉定积极探索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和难点,形成了公共文化社会化建设、文教结合机制、公共图书、群众文化系统总分馆模式等多项公共文化亮点举措。其中数字化和标准化两项工作获得全国的示范推广。
如今的嘉定,正不断优化全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式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显示,2016年底,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率95.81%,达到优秀水平,比2015年上升6.53个百分点。
让传统文化滋养心灵,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八百年“教化嘉定”,正进入全新的时代。
嘉定百姓文化生活进入“云端时代”
嘉定拥有了保利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等一批高品质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时,每个街镇都拥有各自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满足附近居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健全完善,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些场馆硬件设施,更贴近公众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培育公众的文化生活方式,成了嘉定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突破的关键点。
根据文化部对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要求,嘉定区因地制宜提出了建立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的概念,即建立“文化嘉定云”线上平台,整合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线下资源,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模式,从而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提高公众享受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感受度。“文化嘉定云”于2014年初正式上线试运行,经过近四年的运行,已开辟形成了具有文化活动、场馆预订、文化众筹、文化社团、网上书房、发现故事、数字展馆七大服务版块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
其中,“文化活动”版块汇总区镇两级的精彩文化活动,并开发网上预订票务系统。公众参加活动只需通过网络预约,活动当天直接到现场终端机自助取票即可。目前,“文化嘉定云”的信息服务已经覆盖到全区100%的区级公共文化活动、87%的镇级公共文化活动、以及部分村居级公共文化活动。
“场馆预订”版块在上海首创了公共文化设施场馆预订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整合区镇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近150间文化活动室,向市民开放提供网络预约服务。这项服务对于优化公共文化设施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现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也促使更多的市民使用到了公共文化场馆。至今年6月底,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利用率同比增涨了近三倍。
“文化众筹”版块将“众筹”的概念引入公共文化领域,为社会力量参建公共文化搭建云平台,让组织者通过网络向市民征询互动、募集资金,以支持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办,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源头活水。2017年4月15日正式上线以来,已接受由社会力量主导发起的“花享艺术·自然美界插花课”、“零基础学工笔画”、“零基础学写意花鸟中国画”、“青少年书法基础入门培训课”等71场文化活动,受到市民热捧。
“文化嘉定云”提高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网络向市民提供开放、透明、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起了规范便捷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它打通了区级文化场馆之间、区镇两级文化场馆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全区形成了“资源整合优化、服务一口对外”服务标准,从而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同时它也探索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通过将各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资源统一汇聚到平台上,使得活动数量、质量以及市民反馈等情况一目了然,最终,“市民的选择”成为了衡量各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重要的评价标准。各文化单位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民满意度为目标,在标准化管理的引领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文化嘉定云”营造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文化氛围,普通市民既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又成了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文化嘉定云”将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市民,使过去的“要我参加”变成现在的“我要参加”,让市民对公共资源更加珍惜,树立正确的公共资源消费观;另一方面,针对过去普遍存在的迟到、场所设施使用不当等行为,“文化嘉定云”以黑名单和积分制度进行制约,规范了市民在文化场馆和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此外,“文化嘉定云”实行“半实名制”,即线上实名订票,线下不记名入场,且支持亲眷好友相互“赠票”,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开展了“我为爸妈订戏票”等活动,促进更多的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至2017年10月,“文化嘉定云”共发布3419场文化活动预订,发布票数23万余张,拥有注册会员10万名。近三个月来“文化嘉定云”的日均访问量达到34万次。
大众参与,群文创作出硕果
近日,2017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结果揭晓,嘉定区多项成绩全市第一,再创历史最好成绩。
优异的成绩来自丰厚的群文土壤的培育。近五年来,借助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硬件的不断完善,以及“文化嘉定云”等“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运作模式,嘉定全区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场次从2012年的2240场,参与群众79.2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2.46万场次,参与人次超过226.7万人次。
嘉定的群文项目,依托区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机制,延伸至十二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辐射基层社区、校区、厂区、园区、机关、楼宇等公共区域,对接了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多样性文化需求,吸引着全区百姓积极参与,共150余个团队和个人获得市民文化节“百强”称号。每年“百姓大舞台”开展各大赛事500多场,参与人数近8万人次,受到百姓热捧;“百姓大展台”每年开展平面赛事500多场,参与人数近5万人次。这些活动采取“广泛发动、自愿报名”的方式,还在各个比赛场地增设了现场报名点,大大增强了百姓的参与热情。每年组织的“百姓梦想秀”嘉定区优秀群文团队展示及展演,让区内每个群文爱好者都有机会成为百姓心中的“民星”。嘉定还分别承办了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戏曲·曲艺大赛、青少年戏曲大赛、少儿曲艺大赛等多项重大赛事。
公共文化触手可及,嘉定的群文创作水平也因此水涨船高。每年开展的“我的舞台我的梦”嘉定区创作节目展演,展演节目均为全区群文骨干的原创节目,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作品令人瞩目,多个作品曾获得“上海之春”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新作奖”及“优秀新作奖”。其中,舞蹈《小笼师傅》、小组唱《古镇风情》、情景故事《戆到底》、沪书《领奖风波》等多个作品还斩获群文类最高奖项群星奖。
区文化馆还根据全区实际情况举办了声乐、合唱、舞蹈、沪剧等各类培训,都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参加,从根本上提升了市民文化素养,造就了多方面高水平的艺术人才。文化嘉定云第三期新增的众筹项目,只要达到预定人数即可开班,市民花不超过50元的报名费,就能自主选择参与专业老师教授的系列课程。在这些活动中实际积累到的经验与知识,为嘉定区群文创作指明了创作的方向、提供了广泛的现实素材和群众基础,使创作出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制定标准提升品质
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嘉定区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纳入工作重点,计划通过两年时间全面推广建立“以规范管理为核心、以便民服务为目的”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使“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实现从经验化管理向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级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该项目搭建形成《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三大体系,并将其细化为200多条标准,内容涉及公共图书、群众文化、文博艺术、数字服务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标准作为规范服务行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能升级的主导作用。
该项目已于2017年6月高分通过上海市标准化试点验收,并将于2018年接受国家标准化试点验收。目前,嘉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中部分标准正在申请上海市地标立项。
“文教结合”形成三大共建机制
文教结合项目是嘉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点任务之一,目的是深入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目前已形成了文教人才共建、文教项目合作、文教设施共享三大文教共建机制。
文教人才共建机制通过打通盘活全区文教两大系统的文艺人才资源,建立起文教一体的文艺人才库。如在学校积极组建少儿打击乐团、少儿故事创作讲演基地、学校评弹社等,各校教师组成文化志愿者队伍,向市民及青少年提供沪语讲座、绘本课堂、纸艺课、微笑图书室、儿童“故事小屋”等公益性文化活动。
文教项目合作机制以市、区各类文化节、学生艺术节、文化配送项目为载体,探索文教系统资源的整合方式和供给途径。制定形成“校园文化项目菜单”、面向全区师生开展“文化教育实践普及项目”。“图书馆之旅”、“艺术课堂”、“爱赏嘉定”、“爱上美术馆”等系列活动,让每个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初步了解图书馆,在小学生阶段参加图书阅读、艺术普及、文博艺术活动各一次,在初高中阶段按兴趣特长参加专业院团文艺演出观摩活动及文化志愿服务等,让文化教育实践体验贯穿孩子的成长过程。至2017年8月,嘉定区文教实践项目已开展649场活动,参与师生共计45.08万余人次。还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我们的节日”等活动。
文教设施共享机制整合教育系统设施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实现文化设施有组织、分步骤向社会提供服务,推动学校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倍增。2017年5月,上海市首家打破学校围墙共享文化资源的周末书房在江桥小学启用。
(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