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上海文学艺术界党员群众第一时间收看了十九大开幕大会直播,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深刻阐述直抵人心,为文学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如何在新时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鼓舞了大家携起手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士气。
以文艺创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95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对此深有感触。她说:“我演戏80年了,时间越久我越能确认,文艺创作应该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让她想起了自己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步的。1959年5月,秦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她出演的第一个角色是《青春之歌》里的“林红”,一位点燃银幕前许多年轻人信仰之炬的优秀党员。“读剧本的时候,我反复把自己的入党誓词与林红赴刑场前那段台词对照着念,每一次都被深深触动。”也是从那时候起,她对什么样的角色更能动人有了深切认知。
近些年,上海沪剧院陆续创排了《邓世昌》《回望》 等一系列聚焦现实题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品。院长茅善玉对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深有共鸣:“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当以文艺创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到三年时间,沪剧《邓世昌》即将演满百场,在社区高校都引发了热烈反响,令观众在演出后反复回味。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同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组委会的副主任,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和作家孙颙,都从这番话中读出了深意。在他们看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世神话就是立于浩瀚的文化源头,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的工程。
施大畏说,以前有些艺术家对于“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既是文艺创作也是文化传播工程的用意不甚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了大家明确答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施大畏曾赴山西省一所希望小学调研,他发现孩子们的课间读物只有课本,“那瞬间,我多么希望神话绘本能早日送到这些孩子手中”。
孙颙还提到,中华创世神话在滋养中国青少年心灵的同时,也有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建立文化自信。
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沈伟民说:“上海戏曲人将继续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这个新时代的伟大人民!”
看完直播后,上海芭蕾舞团还召开了学习座谈会。团长辛丽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正是院团努力的目标。上海芭蕾舞团刚刚完成在欧洲九座城市的巡演,“到国际顶尖舞台上树立中国文化的品牌,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上海文学》执行主编金宇澄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尤其有共鸣。他一直在思索:身处新时代,文学创作如何表现出社会生活的丰富与细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