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捷1993年1月进入工行上海分行工作,先后在经警、储蓄柜员、大堂经理等岗位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基层网点负责人。2014年,一封来自台湾同胞的表扬信,让大家知道了朱捷的故事。
1993年,21岁的退伍军人朱捷,通过社会招聘加入了工行普陀支行担任一名经警。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他说,“那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好好工作,在经警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1998年,伴随着银行内部改革,朱捷面临转岗,有过短暂的迷茫,“我学历不高,又没有金融知识,现在不做经警了,能干什么呢?”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冲劲,他主动要求到一线网点工作,从拿枪的经警变成了点钞的储蓄柜员。从未接触过业务的他,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苦练基本功,努力钻研业务,迅速成为网点的服务示范岗,让很多领导、同事刮目相看。
2002年,由于他的服务能力突出,网点安排他担任大堂经理,在一个位于老式居民区的大型储蓄网点,承担金融服务第一岗、客户识别第一岗、投诉处理第一岗的职责。他立即投入新岗位,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对于份外事也从来不推托。有一次,一位客户用网点的自助机具取款,因操作不当造成银行卡被吞,满头大汗找到朱捷,“我着急用钱给家人看病啊!”朱捷二话不说,拿出了600元钱交给客户。有人问他,如果这个客户之后不还钱怎么办? 他微微一笑,淡然地说,“谁会拿自己的家人开玩笑呢? 还钱是小事,万一人家真等着救命钱,可就是大事了。”
“可能是因为他当过兵,所以特别执着和认真”,同事都这么评价朱捷。朱捷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客户提供细致周全的服务,得到了客户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获得上海分行十佳大堂经理称号。
也正是在担任大堂经理期间,朱捷与来自台湾的杨银岳先生相识,从此结下了缘分。杨银岳是一位退伍的台湾老兵,儿女早已离台失去联系,2002年,他携同老伴定居上海。在一次办理银行业务的时候,杨银岳结识了朱捷。热心的朱捷对年老多病、身边又没有子女照顾的杨老非常关心。长期的义务照料,使两位老人对朱捷产生了依赖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俨然将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2009年,朱捷几次拨打杨老的电话总是无人接听,心中很是担心,正准备动身去杨老定居的慈溪老家看看,突然接到老人的电话,“我回上海了,活不下去了……”原来,老人经历了丧偶、被诈骗等巨大变故,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朱捷心疼不已,顾不上自己每天工作的辛劳,坚持每周两次横跨大半个上海探望老人,陪伴老人聊天散步,带他洗澡,为他做饭,整理房间,老人的生活渐渐恢复了正常。为了更好照顾老人,他找到自己家楼下一间出租房的房东,为杨老租下了房子。后来,朱捷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就往老人家里跑,逢年过节,朱捷一家人带着热菜热饭和杨老一起吃,陪伴着老人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2012年8月,老人安然辞世,享年83岁。由于无法找到老人的亲属,朱捷独自承担了杨老的后事。为了能够达成老人的遗愿,朱捷驱车来回近600公里,亲手将老人安葬在老伴的身边。
2012年10月,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收到一封来自台湾同胞的表扬信,而这封信,正是出自杨老在台湾的挚友,他在信中深切表达了对朱捷的赞美与感谢,详尽描述了朱捷对杨老的无私关怀与帮助。至此,大家才知道朱捷与台湾老兵的故事。十年相伴,不计付出,真诚奉献,演绎了一段跨越海峡的情谊,所有听说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为之动容。
2014年,上海以及台湾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朱捷的感人事迹。“出名”以后,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体采访和各种荣誉,朱捷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坚守在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真心,换客户的信赖”,也因此赢得了更多客户的尊重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