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10
人文聚焦

电视剧《黄大年》反映“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年的先进事迹,无数观众看湿了眼眶、热了心头

以科学家的赤胆忠心标记荧屏精神坐标


黄大年与妻子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扎根科研一线、教育一线。图为该剧剧照。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六集,这应该是近些年最短的电视剧之一。但一位海归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赤胆忠心,绝不会被篇幅所限。相反,这般真切的爱国情怀,还会同其他记录伟大时代的作品一起,标注着电视剧荧屏精神坐标。

    从10月12日起,央视一套播出六集电视连续剧 《黄大年》。该剧根据“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改编。2009年12月,享誉全球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扎根科研一线、教育一线。从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直到2017年1月8日离世,他在生命的最后七年谱写出最壮丽的篇章———七年间,他使中国物探技术用五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30年的路;七年间,他吸引大批专家学者回国;七年间,他指导了18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

    如同科学家本人的生命旅程虽步履匆匆却无比厚重,电视剧 《黄大年》 也挤干剧作上的“水分”。该剧导演杜军说:“黄大年身上有着中国科学家的美德,他忘我工作、忠心报国,同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些高尚的情操都是思想上的‘干货’‘硬货’,能够赢得观众。”的确,《黄大年》 一经播出,便使得无数观众湿了眼眶、热了心头。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句誓言他践行一生

    电视剧从2009年的一堂演讲开始,台上主讲人是黄大年,而台下坐着的上百位听众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在这家位于伦敦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的传奇人物。他领衔的300人团队里包括不少外国的院士,他们从事的技术和装备研发,则代表着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乃至战略部署的制高点,是强国展示实力的重要标志。黄大年的科研又取得了新突破,他的外国助手迫不及待地想开瓶红酒庆祝,而海外的石油公司更是发来重金合作的邀约。

    剧集的另一支线从吉林大学讲起。正当黄大年名扬世界的同时,他的母校也为之震动了。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这所走出过李四光等地质学家的高校,决定召唤黄大年回国。但彼时的吉林大学,无论是物质生活条件还是科研水平,都无法与世界一流水准相提并论。

    就这样,吉林大学来打前站“探口风”的老同学叶明,与拿着高薪合同前来的世界顶尖公司代表亨利,在黄大年伦敦的居所相逢了。现实中,中国科学家“挥一挥衣袖”就毅然决然地踏上归程。电视剧里,编剧安排了一场戏,让亨利在屋外听到了黄大年的歌声,他对黄大年说:“我听不懂歌词,但能感受你对你的祖国充满感情。”

    “背上行囊,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那是科学家在吉林大学开启地质学求学道路时挂在嘴边的歌,当年,他们唱着歌,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毕业寄语。如今,祖国一声召唤,激活了赤子的一颗心,黄大年第一时间便决心割舍18年旅英的一切,“裸归”。

    报效祖国是“最幸福的事”,他愿为之用生命与时间赛跑

    “你的爸爸是科学家,但你可别骄傲。”这是剧中黄大年的妻子对女儿的教诲。20来岁的姑娘不解其中深意,直到父亲这样告诉她:“我在英国搞科研,始终是个被追赶者。但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满腔赤子情,一颗报国心。对于黄大年来说,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才是最大的成功,才是今生最大的价值。电视剧仔细描述了他回国的第一天。这一天何其漫长,从伦敦经北京飞长春,到了长春放下行李,黄大年就直奔吉林大学,“只要一张桌子”就投入工作,老同学打趣他“像是坐火箭回来的”。这一天又是何其短暂,短到科学家顾不上与亲妹妹吃顿家常便饭便一头扎进尚在翻修的办公室熬通宵,短到他发狠话“祖国的24小时最好都是白天”。

    “我就是甩开膀子干活来的。”剧里的黄大年有这句台词。“小米加步枪”与导弹之间的差距,则是剧中黄大年归国时面对的中国地质科学与世界制高点的距离。作为全球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他的回国,一方面能让某国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另一方面,中国叩响“地球之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计划,也沉沉地压在他肩头。

    剧中,黄大年为报考自己博士点的两位研究生安排了特殊的面试:到操场上与他比赛跑步。他说:“跟祖国的亲人们在一起,为报效祖国的同一目标奋斗,这是最幸福的事。”但要在短时间让中国的相关科研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有一场又一场硬仗等在前方,必须有过硬的身体素质”。

    实际上,黄大年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时间竞速。为了让中国科研的相关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他从英国人眼中的“养生达人”摇身变为“科研狂人”,一心要用“五年撵上人家几十年的脚步”。电视剧中,他与孤灯相伴,他在电脑前啃个玉米权当午餐,他在自己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了评审的前夜服下速效救心丸,都只是他七年厚重时光的一处处缩影。

    比起科学家的头衔,他更喜欢“人民教师”的称谓

    电视剧里还有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他们是黄大年带教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也有他担任班主任的本科学生。剧中有个虚拟的人物李斯华,姑娘与黄大年一样祖籍广西。正因为她从小以黄大年为榜样,这才追随偶像的脚步考入吉林大学地质学院。剧里还有两位男生,“当下年轻人该追什么样的星,该放飞怎样的青春梦想,观众或能从电视剧里得到些启示。”剧中黄大年的扮演者丁勇岱说,“化人”也是原型人物本身最看重的一部分,他常说比起科学家的头衔,自己更喜欢“人民教师”的称谓。

    “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黄大年这段话,体现的正是他致力于培养国家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也是这段话决定了六集电视剧有很大半篇幅在描绘黄大年身为人民教师的点点滴滴。比如,他为自己的研究生特意申请了“茶思屋”以放松神经、打开思路;他又欣然接受大学“名师班主任计划”,成为本科“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还自费为班里24名学生每人购置一台笔记本电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首席科学家教起了本科生,很多人不理解,但电视剧借台词讲出黄大年的内心独白———“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因为他,一粒又一粒中国梦的种子在年轻人心头发了芽。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