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颖婕
在翻修一新的建平中学心理辅导中心,一间“神秘”的教室隐匿于宣泄室、放松室、沙盘室、咨询室之间。环绕整个教室的三层阶梯可以同时容纳80人,墙上的吸音海绵令这里分外幽静,这个名为“第五空间”的小剧场就是高一、高三学生心理课的“第二课堂”。
心理剧是一种特殊戏剧,参与者通过呈现心理冲突和情感问题,进而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这种在国外比较流行的形式,在国内的心理课堂近年来才刚刚出现。从上学期开始,建平中学将心理剧推广到了高一、高三年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校园班级生活和学业人际烦恼,编出了一部部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的剧目,通过表演,他们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治愈。
生活中每个人都曾与负面情绪“斗争”
在建平中学,心理剧作为一种表达性心理治疗手段,此前已被运用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月的活动之中。心理教师刘玄佛介绍,那时,学校向学生征集剧本后,一般会让某个班级完成演出。“由于并非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因此演出和教育效果都不理想。”尽管如此,学生依然对这种新颖的形式充满兴趣,于是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尝试将心理剧纳入心理课的日常教学,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关注、感受、表达自我。
学生黄以萌正是因此接触到了心理剧的编剧和表演。第一次上课,老师介绍了心理剧的主要技术和要素,大家还观赏了大学的心理剧作品。到第二节课,老师按十人一组将所有人分成四组,鼓励大家挖掘生活素材,群策群力创作剧本。“我们几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想写一个中学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抗争的故事。”之后,他们结合贪婪、怠惰等负面心理设计了七个角色,之后又加入了三个冲突角色———“本我”“审判者”和“善”。
在这部剧中,“本我”在负面心理的怂恿下,觉察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这些渴望几乎是我们每个同龄人都会遇到的。”黄以萌告诉记者,比如“想插队吃食堂的牛肉面,还想要无数的竞赛奖项和荣耀”。但在“善”的驱使下,“本我”又意识到只有信任“善”的力量,才能将这些负面的特质转化为正面的力量。
这部剧在学校展演时,整个小剧场座无虚席。剧中生活化的细节让观众们捧腹大笑,但笑过之后,大家也对善和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黄以萌说:“参加演出的同学们在揣摩和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近,这部《新·七宗罪》斩获了浦东新区高中校园心理剧评选一等奖。
“内探索”是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
除了在高一年级推广心理剧的创作和表演,针对处于紧张备考期的高三学生,学校特别设计了一门心理剧课程,利用心理剧的其中一个元素———“雕塑”,引导大家与压力对话。课中,多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结合玩偶、抱枕、绸布等道具,用肢体“搭建”起一座“雕塑”,传递他们对“压力”的理解。
根据建平中学的心理教师观察,高中生心理压力过大有三个原因,其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唯一指标;其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分、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三是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而他们的压力源包括父母、同学、自我期待等。
“在心理剧中,这些难以名状的压力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它们变成了缠在雕塑上的绸布,既困住了他们,也拉扯着他们。”建平中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知道了自己的压力源是什么,也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对症下药”,积极解压。更重要的是,这也让更多学生意识到压力是普遍存在的,无需太过在意。
在刘玄佛看来,高中是成才、成人的关键期,难免会有学业的压力、成长的烦恼。然而,“内心的挣扎往往是很隐蔽的,如果不去关注,它可能只表现为一种低落的情绪。”因此,“内探索”是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他们需要学会觉察内心中真实的挣扎和需求,然后在积极勇敢的表达中坚持自我、接纳自我,这就是心理剧的治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