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鑫鑫
九月,新学年开始了。今年是上海开展对口援疆20周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援疆规划、助力喀什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一年,也是上海第九批援疆工作的开局之年。
自2010年对口援建喀什以来,至2016年为止,上海教育援疆累计安排项目108个,资金16.73亿元。
日前,记者前往新疆喀什地区采访,欣喜地得知:喀什第六中学智慧校园系统建设已完成前期资金拨付,喀什地区卫生学校医学影像专业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在对口四县,春季学期使用双语动漫教学软件的学生超过12万人;在莎车,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春季班新任双语教师规范化培训;在叶城二中,新建综合楼的脚手架已经搭到了第三层……
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杨峥说:“教育援疆突出师资水平提升,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合格师资队伍。援疆教育人才进疆以来,打出了一套具有上海特色、符合受援地实际需要的教育援疆‘组合拳’———以教育质量为目标、教学手段为途径、教师培训为重点。”比如,建立对口四县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助力当地教师较快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已辐射四县10万余名学生;成立沪喀职教联盟,重点打造纺织、服装、烹饪、电焊等十大学科专业;积极引导职教学生创新创业,已有汽修等专业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店,真正体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意义。
社区教育:丰富课外生活
“‘可可,你就坐在这儿等着我。’丽莎说,‘我去帮妈妈洗衣服。’……”
恰逢周六,就读于巴楚县第五小学5年级的艾丽菲热·依马木跟着妈妈一起来到巴楚县市民之家参加读书活动。在“精彩故事荟”的录音棚里,艾丽菲热正在朗读《小熊可可的口袋》。她穿着金色的裙子站在绿幕前,用脚踩了一下开关。对面,大屏幕上出现了大红背景,投影仪将她和书一起镶入大屏幕。乍看,还以为是电视直播!
大屏幕旁,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县社区教育办公室负责人、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吴汉镇耐心地提醒艾丽菲热:“不要‘埋头苦读’,要抬头目视前方。对,就是这样,想象前方不是大屏幕,而是听众。你与听众正在沟通,保持微笑。”
读了一会儿书,艾丽菲热将话筒转交给同班同学姑丽巴努幕·买买提艾力。于是,姑丽巴努幕从头开始读《小熊可可的口袋》。
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令在场所有人都颇感惊讶,一本绘本读下来,两个小朋友字正腔圆。受到表扬的姑丽巴努幕腼腆地说:“我喜欢汉语,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俩经常结伴来录音棚里读书,有时候放学来,有时候是周末,一周会来两三次。”
不过,好友之间的兴趣爱好并非完全重叠。艾丽菲热读完书,会去微笑图书室看书,因为她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作家。微笑图书室是在上海援疆前指巴楚分指的支持下,由巴楚县社区教育办公室与上海微笑青年公益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的,第一个由社教办直接管理、面向本地社会民众开放的阅读场所,提供5000本的图书阅览服务。
姑丽巴努幕喜欢汉服。自从暑假在家看了《楚乔传》,她常常到同一楼层的“汉未央中华礼仪工作室”,学习汉服的历史和文化,偶尔还有机会试穿汉服。
“我喜欢赵丽颖。将来,我想成为表演艺术家。在家,我会唱《虫儿飞》给爸爸妈妈听。”说起梦想,姑丽巴努幕眼中仿若有星光。
在录音棚隔壁,还有一个影像创意孵化基地。祖丽胡玛热·木太力甫今年17岁,来自巴楚县儿童福利院。她个头不高,却喜欢街舞,也爱钢琴和吉他。“从5月份开始,几乎每个周六,我和朋友们都会来这里玩。在绿幕前演完节目,老师教我们在监视器里看回放,指出表演在哪儿出了问题,下次再演就不会错了。”
“那弹钢琴呢?”记者问。
“已经学会了一首曲子 《两只老虎》。”祖丽胡玛热自豪地说。对于未来,她憧憬着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向别人推介维吾尔族舞蹈和民族文化。
上海援疆前指巴楚分指挥长、巴楚县委副书记李永波介绍,社区教育是静安区对口支援巴楚县的特色项目之一,目前已覆盖巴楚镇和色力布亚镇16个社区,社会文化效益开始显现。“我们现在有个巴楚县社区教育协会,不仅有政府部门的参与,还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今后,相关各方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途径、创新形式、深化内涵,为教育援疆、文化援疆增光添彩。”
“组团式”教育援疆新模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课间操的间歇里,泽普第五中学8年级的学生正在集体彩排《木兰诗》朗诵。
伊丽努尔·阿迪力来自2016届3班,她和同学们已练习《木兰诗》一周。课表里,每周都有一节国学课,除了《木兰诗》,她们还学过《论语》《大学》。
“那你怎么理解 《木兰诗》?”记者问。
“我觉得,花木兰是一名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特别勇敢,很会打仗。”伊丽努尔的汉语说得很溜。
“你的汉语怎么说得这么好?”“我从小读的就是汉语班。”
“上学是你自己选择汉校,还是家长帮你选的?”
“自己选的。爸爸是老师,妈妈在卫生院工作,在我小时候,他俩经常用汉语说些小秘密,我很想听懂,所以就要求读汉校。”伊丽努尔说完,忍不住捂着嘴偷笑起来。
平日里,除了对国学感兴趣,伊丽努尔还喜欢唱歌,暑假看完 《楚乔传》,已经会哼唱主题曲。“还看了 《择天记》,汉语节目好看。”
泽普五中的英语老师加娜尼克孜·买买提,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英语专业。上学期,她刚带完一届初三,这学期开始新一轮的7年级。问及上海教育援疆干部人才来了以后学校的变化,加娜尼克孜侃侃而谈。
她说,以前,上英语阅读理解,讲得非常慢,因为要照顾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经常是通篇翻译完了再做题。现在是先让学生找问题,再来读文章。
上海援疆老师来了以后,给英语组每位老师都布置了任务,5个老师分头准备26个音标,然后教案合在一起。“一人准备五六个音标,大家都省力,不用重复备课。单元教材和阅读理解的题库也是这样准备,等三年再轮回来,还能循环利用。援疆老师传授的教学教研方法比带课的效果还要好。”她说。
国学诵读结束,记者前往泽普五中思贤楼三楼会议室,上海吴泾中学副校长朱文花、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书记宋秀华,正在做有关德育校本课程的讲座,110多名教师仔细聆听。
上海援疆干部、泽普五中副校长肖明华介绍,今年6月,根据《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助泽普五中实施方案》设计要求,上海市吴泾中学与泽普五中共同签订了项目援建协议。吴泾中学将以健美操项目为重点,在体育、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泽普五中开展持续、深入的援助。
上海援疆前指泽普分指副指挥长、泽普县副县长丁铖惠强调,“组团式”教育援疆强调“协同推进,问题导向,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即方案的落实取决于上海援疆分指挥部、闵行区教育局、泽普教科局以及泽普五中的协同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确定主要工作项目,探索教育“组团式”援疆新模式;以泽普五中为点,待条件成熟时,以泽普教育联盟为平台,实现全县辐射引领;精准发力,分阶段着力推进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工作。
“名师工作室”成效初显
在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叶城县第二中学,今夏的中考、高考成绩十分喜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比2016年增长近一倍;叶城县 (汉语系) 文、理科状元都出自二中,叶城县高考总分排名前10名考生中,二中占6人;内高班(汉语系) 考生前10名,二中占8人;内高班上线人数,二中34人,居汉语系中学第一名……在叶城二中“名师工作室”里,上海援疆干部、叶城二中副校长陶化初兴奋地向大家介绍。
2016年8月,陶化初来到南疆叶城。从今年1月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叶城二中着手筹建涵盖主要学科,集教育教学、培训研讨、课题研究等职能于一体的“名师工作室”。
说起这一创新举措,陶化初有感而发:“上海援疆要打造带不走的队伍,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导师带教、共同学习研究,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力争师德修养出样板、课堂教学出质量、课题研究出成果。”比如,今年就已申报自治区教育教学课题5篇,并派出20人赴上海参加为期15天的交流培训等等。
甄玉梅是20名赴沪交流教师中的一员。她教高中数学,还兼班主任。在上海参观小红帽幼儿园时,她很震惊。“幼儿园的孩子自我协调能力那么强,自由活动也井然有序。我带的都是中学生,还天天像家长一样盯着。所以,从秋季学期开始,我跟学生们解释清楚,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很快,学生们接受了这种“自由散漫”的带班方式。“上周,本该是第三小组打扫卫生,结果,第二小组因为上上周没有按课代表的嘱咐———9点前打扫好教室,被罚多干一周。事先,我完全不知道,进了教室才发现。昨天上体育课,我特意没去监督孩子们训练,暗中观察两次,不管半小时还是一个小时,他们一样自律。”甄玉梅欣慰地说,现在别的老师都羡慕她不用“盯梢”。
努尔艾拉·艾力教生物,也兼班主任。对于加入名师工作室之后的变化,努尔艾拉说,最明显的区别是制作微课。
“以前,没有上海援疆老师的指导,不知道怎么做,或者就是简单走个过场。现在知道,微课应该突出哪些重点、难点。”努尔艾拉举例说,以前讲光合作用,微课上放两篇,学生们该懂的还是没懂。后来,她采纳援疆老师的意见,改进方法,着重讲解疑难要点,直接一遍就过了。
不仅如此,叶城二中还与喀什地区实验中学、喀什第六中学组织了多次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喀什六中是一所民族学校,上海援疆干部陈护安现任副校长,主要分管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喀什地区“双语教学”的窗口学校,他积极组织有关部门编写和落实“喀什六中推进双语教学的实施意见”。
采访当天,喀什六中的理科老师正在做高考试卷。“国庆之后,我们会组织文科老师做高考试卷。”陈护安坦言,只有“摸清底细”,才能对症下药。如今,双语教学最难的是有的民族教师偶尔没法用汉语讲清课程内容,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教培+高教两手抓
今年3月,莎车县双语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启动。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康明华说,教培中心采用全脱产、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培训教师的汉语水平。今年年初,共招入250名教师。
24岁的古扎力阿依·吐尔洪来自莎车县第三中学初中部。古扎力阿依说,她以前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现在是汉语教师,带了2个初一班,约100名学生。“有的学生来自乡下,上课用汉语讲,他们听不懂,只好课下用维吾尔语再解释一遍。”
为了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她被学校推荐到教培中心学习。她不怕阅读、写作,最怕口语。“汉语沟通不太流利,幸好有个喀什大学过来的实习老师经常私下跟我交流。她比我小2岁,我俩关系很好,她帮我纠正口误。”
“莎车县县委党校”———在古扎力阿依看来,当两个“县”需要连读时,她就会跑调。“我最怕声调不准。培训以后,好多都纠正过来了。”她说汉语的语速适中,声调拿捏得也很好。受到肯定的古扎力阿依高兴地透露,上学期,她还学了《论语》。
“秋季学期,我们没有再开设国学课程,教培中心的重点是让参与者尽快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康明华补充说,按照要求,非汉语老师要达到三级乙等水平,汉语老师要达到三级甲等水平才算过关。
“除了脱产培训,我们还有远程教学,可以为莎车及附近地区有一定资质的教师提供必要培训,一年大概能培训1000人。另外,连远程教学都不能参加的,我们会提供学习资料自学。”康明华希冀,像古扎力阿依这样的汉语老师返校后,能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一个老师汉语水平好了,带动更多同事学习汉语,这样,辐射的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广。”
作为南疆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喀什大学不仅派出学生到莎车教培中心参加教学,而且与上海援疆关系密切。
上海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毛雪峰告诉记者,上海援疆教师工作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喀什大学课堂。截至目前,共开设6门新课,为硕士研究生开课4门;累计开设课程47门,并获得自治区教育厅教改课题一项。
在科研方面,上海援疆教师与喀大教师合作撰写学术论文。援疆以来,上海援疆教师共发表或正式录用SCI论文5篇、CS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9篇、一般刊物8篇。
此外,上海援疆教师协助喀什大学创建了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并牵头成立南疆首个3D模拟导游实训室,设立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喀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培养水平与质量。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汪朗峰接受采访时说,在喀大开设经管的上机课,有的统计软件打不开。“于是,我就下载英文版软件在课堂上翻译教学。学得多了,孩子们眼界自然就开阔了。比如,他们以前并不关心财经新闻。后来,经我提醒,就去看上海财经频道。现在,有的学生跟我讲,不再想是当老师,要当数据分析师、银行精算师。我觉得,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教育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