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6
专题

改善民生,火热幸福


在巴楚县红海景区,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均本报记者付鑫鑫摄
土尼沙古丽将2岁的儿子抱起,母子俩对着镜头喜笑颜开。
莎车县阿热勒乡卫生院的医生正在为孩子们做体检。
富民安居房前,麦尼沙·尼扎木丁带着孩子一起目送客人离开。
迎着阳光,买买提·阿吉用心雕刻土陶上的花纹。

    本报记者 付鑫鑫

    从1997年至今,上海援疆走过了20年。20年来,上海援疆工作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工作方针,因地制宜,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援疆各项工作。20年来,上海先后派出9批877名干部人才,累计实施援疆项目1600多个,安排援疆资金145.2亿元,为促进新疆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上海相距万里的喀什,古称疏勒,也称“喀什噶尔”,维吾尔语意为“玉石集中之地”或“各式砖房”。然而,当地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喀什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5.6万人,其中,上海对口支援的四个县45万人,占喀什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2.6%,占全疆的17%。可以说,新疆脱贫看南疆,南疆看喀什,喀什就看上海对口四县。

    今年是上海第九批援疆工作的开局之年,共安排援疆资金24.53亿元,目前已全部到位;安排援疆项目共计156个,其中四县项目126个。截至5月底,已开工(或实施)项目117个,总体开工率75%。已拨付资金9.49亿元,占总资金的38.7%。

    自2017年2月19日第九批援疆干部踏上征途,在这片“玉石集中之地”上的“各式砖房”悄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记者奔赴当地,一探究竟。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是上海援疆提出的一句响亮口号。2010年以来,上海援疆累计安排促进就业资金超过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78万个。

    22岁的土尼沙古丽·吐尔洪是其中数万分之一,但就她个人来说,生活有了百分之一百的改变。

    今年5月6日,巴楚县艺美服饰有限公司卫星工厂在琼库恰克乡阿克托格拉克(16)村落地。这家制衣企业,申领上海援疆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培训补贴,总计雇佣700余位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转移就业农民人均月收入超过1800元。

    大红的布料围着土尼沙古丽的缝纫机起舞,一会儿变成制服。她身旁2岁的儿子看见记者举起相机镜头,笑得更欢了。

    “开厂就来这里工作了,主要是能带孩子上班,离家只有1000米。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打工挣钱,很方便!”土尼沙古丽腼腆地说。

    进厂前,土尼沙古丽只能在家帮公婆干些农活,棉花、玉米的收入都是家庭收入,要零花钱还得向开摩托车修理铺的丈夫开口。

    “现在,一个月工资1200元。”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艾克拜尔·阿不力孜解释说,在农村,女人不工作,几乎没收入。“如今,土尼沙古丽有钱了,在孩子跟前,也有面子了。孩子想要什么玩具点心,妈妈掏钱就能买到,家庭地位提高不少。”

    工厂车间,共有58名工人。“我眼看着,她们皮肤慢慢变白,从农民蜕变成工人,有点城市人的样子了,真心高兴。而且女工们的腰杆也挺直了,这些衣服远销海外。她们觉得,‘我一个农妇做的衣裳,能穿在外国人身上,很了不起’。”艾克拜尔说。

    令他感慨最深的是,每天上班的打卡。“以前,召集大家10点开会,到11点,人还没来齐。现在好了,每天提前10分钟赶到,9点50分就陆续来了,迟到就没全勤奖了。”听厂长说,将来,等技术熟练了,一个女工一天能做50条裤子,一月可挣3000多元。

    月入3000元以上,对叶城县斯洛尔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的吐尔逊·阿布都克尤木,已经不算一个目标了。3年前,吐尔逊什么也不会,家里无地可种,全靠卖力气打零工挣钱。

    进厂后,在公司总经理周红的带领下,通过上海援疆前指叶城分指的帮助,他与97名同事一起参加培训,拿到了电工证,从此,“再也不操心没活干了”。

    虽说家在洛克乡,到公司上班要骑50分钟电动车,但他还是愿意来上班。“以后,还要学更多技术,会的越多,挣钱越多。”人高马大的吐尔逊乐呵呵地笑着说。

    憧憬未来的,还有今年9月刚参加工作的布合力其木·阿布都克热木。从莎车县职工技术学校服装专业毕业后,今年8月上半月,她参加了喀什丝路霓裳服饰有限公司组织的培训班。从设计、选料、裁剪、制作到出样整个流程走完,最终,她设计的大红裙作为优秀作品,登上了公司的大型T台秀。

    “我还做过上海旗袍,想学手工刺绣。将来,做更多的维吾尔族特色服装,成为一名厉害的服装设计师。”布合力其木自信地说。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有广厦千万间、就近就地就业,配套的医疗卫生如何保障?答案是进一步推动“组团式”医疗援疆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

    上海第九批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二院副院长崔勇说,通过建立面向基层的新型医疗联合体,由喀什二院牵头,纵向对口四个县医院,横向由上海浦东、静安、闵行、宝山四区中心医院及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受援地中心医院乡镇卫生服务站点结对子,依托信息技术,在学科人才、仪器设备、疾病诊疗等领域合作,“下沉”资源力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降低群众看病成本,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不出喀什的目标。

    这不,9月底,就有上海闵行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代表与泽普12个基层卫生站点结对子。

    来自泽普县的玉米提江,2010年出生时,是个心脏外挂在胸骨前的孩子。这种先天而来的疾病,在国内不到10例,在全球也极为罕见。各地求医无果,甚至他被预言:活不过2岁。为了看护好仅隔一层皮肤的心脏,妈妈阿丽通古丽·赛买尔不敢让他上幼儿园,也不敢让他外出玩耍,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心脏。

    坚强的小玉米活到了7岁,却经常感染肺炎。今年7月初,妈妈带小玉米前往泽普县医院看病。上海援疆医生、泽普县医院副院长冯亮发现了这个特殊的病例,将小玉米带到远程会诊中心,与喀什二院医生视频连线。二院儿科的援疆医生张磊,想到了自己的大后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经过专家会诊,医学中心胸镜外科医生觉得,“可以动手术,用3D打印技术制造新的胸骨,为小玉米装上一个护心镜”。

    8月,从泽普出发,小玉米只带了一个行李箱,由张磊护送到上海。手术后回家,小玉米的行李箱变成了两个。“上海医生给孩子买了好多玩具,他都要带回来。”阿丽通古丽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上海援疆前指泽普分指还在七夕主动捐款10088元,在古尔邦节前夕送到小玉米家,减轻了手术债务。

    在家里,小玉米很懂事地帮妈妈摆出各式瓜果,招待上海来的客人。临走时,冯亮特意检查了小玉米被白色纱布包裹的胸部,向阿丽通古丽叮嘱道:“愈合得不错,有问题随时打我电话。”

    略懂汉语的小玉米听后,冲记者调皮地一笑:“妈妈说,明年可以上学了。”

    “啊哇……”一声啼哭,从莎车县阿热勒乡卫生院传出。院长努尔斯曼古·阿布力米提正带领医生给婴幼儿体检、打疫苗。“这个小女孩,2岁,体重不足10公斤,有点营养不良”。每年,大概有三四千名0到3岁的孩子来卫生院体检。

    “周二、周三都可以打疫苗,不同年龄打的疫苗不一样。”努尔斯曼古说,近年来,未发生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计划免疫率从2013年的93%上升到2017年的99.8%;肺结核的系统管理率从90%上升到99%以上,建立起集中服药点,“来免费服药的病人,还可获赠一个馕和一盒牛奶。”

    努尔斯曼古告诉记者,以前,乡里有三四成孕妇都在家生产,后来,通过发放补贴吸引来院分娩,从源头上降低了孕产妇的死亡率。近3年,已无孕产妇死亡。

    由援疆资金筹建的新体检中心,今年8月已投入使用。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县卫生局副局长姚继兵说:“目前,已有500人来新楼体检。援疆资金总投资4000万元,在莎车县新建乡镇级体检中心31个,以区分健康人和病患,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

    庭院经济的“五个一”工程

    如果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那么,安居富民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2010年到2016年,援疆资金累计投入33.7亿元,帮助建设20多万户安居富民房,近100万农牧民受益。“十三五”期间,上海市计划安排援疆资金133.2亿元,全力支持对口四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

    家在莎车县塔尕尔其乡古勒巴格(14)村的艾散·吾舒尔,年中算是发家了。5月,他从县上学会了制面技术,利用庭院经济补贴1万元购入机器设备,每天晚上只睡3个小时,连夜将面粉、鸡蛋赶制成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面片、面条等,白天再用小三轮车送货到各家各户。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一天能卖出三五百元的面,每月净收入6000元。

    去年5月20日,他家83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盖起来,除了政府补贴的28500元 (其中上海援疆资金10000元),还有自筹的54000元。

    “盖房子借了点钱,不动脑筋,没办法。我就想到了开面厂,家家户户都要吃的嘛。”艾散说起初衷。

    眼看制面作坊外,还有一堆2米长的银色金属条,记者问艾散:“这些干嘛用的?”

    “搭架子,扩大厂房用的。”艾散答。村第一书记付信德告诉记者,全村有306户1341人。2011年至2016年,已为235户村民建成安居富民房。

    “为拓宽致富门路,我们鼓励建房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实施‘五个一’工程———一畦菜园、一座家舍、一片果树、一架葡萄、一座拱棚。”付信德上前探问,“你这家舍做厂房不够,还要扩到葡萄架下?”

    “对,房里塑料架子太多,要挪一部分出来。装上风扇,可以尽快把湿面晾干。”艾散点头说。

    听完,付信德开心地说:“看来,我们计划2017年全村脱贫指日可待了。”

    走出整齐的安居富民房,道路两旁都种有万寿菊,橙黄的花朵在阳光下怒放。而这是莎车县特有的产业。“从7月初到9月底是万寿菊收获的季节,一公斤万寿菊能卖1.05元,管理得好,一亩地能挣5000元,因为它和韭菜一样,10天割一茬还能立马再长一茬,就像‘聚宝盆’。”他说。

    类似莎车县的“五个一”,叶城县对庭院经济发展提出了“十个一”的措施,即户均一套安全住房、一个干净庭院、一座标准棚圈、一片菜园、一片果园、一群牲畜(羊5只、牛或驴1头)、一批家禽(鸡鸭10只、鹅5只,鸽子不少于20对)、一架葡萄、一人劳务输出、培养一名大学生。

    在家带娃的依提木孔乡塔勒克(1)村的麦泥沙·尼扎木丁,对现在的生活直说“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很棒)。她家有5个大棚1个小棚,一个大棚占地半亩。按照技术员教的方法,她和家人会按季节种上西红柿、豇豆、大蒜、胡萝卜、白菜等蔬菜。

    “今年,西红柿价钱高了,以前一棚能挣8000元,现在有1.2万-1.3万元;豇豆六七千元,大蒜2500元,胡萝卜、白菜各2000元。”村书记郎丰军说,“她家还有100只鸽子、8只羊、一头驴;丈夫又在检察院干保安,一年3万元。有这一亩三分地,小日子舒服呢!”

    生态援疆,发展林果旅游

    在对口四县,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唯一的5A景区,声名远播。公园里,碧水蓝天,苍翠的白杨树、金色的“胡杨王”。偶有落叶随风飘撒在叶尔羌河,不负泽普“漂着金子的河”的美誉。

    在景区门口,记者巧遇来自上海闵行区的游客戴传华。他去年退休,今年和朋友一起自驾到南疆玩。

    听说同样来自闵行区,上海援疆干部叶茂激动地上前握手说:“泽普县是闵行区援建的,泽普分指同事都来自闵行。幸会幸会!”

    “我们今晚去叶城,路过泽普。我就说,一定要来金湖杨公园看看。”戴传华握手说。

    “参观以后,感觉怎么样? 为什么要看胡杨?”记者问。

    “哎呀,相当漂亮,南疆生态好,太美了。我知道胡杨精神,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啊!”戴传华赞叹道。

    不过,戴先生不知道的是,泽普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受沙漠化危害较为严重。从2016年开始,泽普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5万亩生态林建设任务。今年,二期工程总面积3200亩、灌溉面积3000亩 (其中,防护林面积2800亩、经济林面积200亩)。

    泽普县生态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努尔艾合买提·玉斯因告诉记者,5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经济林选用红富士作为试点,主要是为了提高泽普祖娜尔苹果的知名度。“泽普苹果产量超过5万吨,还供不应求。出口中亚的苹果中,泽普的出口量占喀什地区一半以上。”

    未来,5万亩生态林建成后,泽普的森林覆盖率和绿洲覆盖率将增加3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1%和87%,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小气候,补上生态文明的短板。

    若是单纯看景区,金湖杨可能马上要遭遇竞争对手了———巴楚县红海景区。在红海景区,迎着阳光,66岁的土陶传人买买提·阿吉正在用心为土陶雕花。以前,没有红海景区,买买提只能在家种地,收入不高。现在,进红海景区上班了,他每个月有3000到3300元的工资,还可以向游客展示维吾尔族特色产品和非遗技艺。

    记者凑近观看土陶上的花样,买买提热情地高举土陶,很快,又兴奋地说起他腕上的金表。“这是新买的,有手表、项链和戒指,一套才330元。现在有钱了,亚克西。”买买提手舞足蹈地笑着比划说。

    巴楚县旅游局副局长、红海景区管委会主任梁保军介绍,像买买提这样,来景区上班的共有216人。“我们打造红海景区的初衷是发展旅游精准扶贫,以生态发展促进当地就业。目前,在景区直接就业的有216人,间接就业的约800户,主要是售卖农副产品供给游客。”

    今年8月11日,“四季上海—喀什号”首趟旅游援疆专列满载着五六百名游客,首站即到红海景区。梁保军坦言,“金九银十”是旅游旺季。旅游局一方面要做好硬件、软件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在上海援建的支持下,做好红海景区宣传推介,争创5A景区。

    8月底,上海援疆前指巴楚分指与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联合策划了“胡杨智旅”活动,接下来,还要举办两场大型比赛———10月底的双人双马沙漠胡杨越野赛和11月初的环红海-胡杨林山地自行车挑战赛,打造智慧援疆、旅游援疆、生态援疆新模式。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