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1
要闻

集聚金融资源促进资金融通

一批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关的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和组织相继在沪成立,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逐步深入


    ■本报记者 唐玮婕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CCP12)、中国保险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上海总部以及中债金融估值中心……随着一批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关的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和组织相继在上海成立,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逐步深入,这座加速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正以强有力的金融资源集聚效应,结合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有力促进资金融通。

    金融市场加速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上海努力推进加快金融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开放和互联互通,同时,这也对上海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对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形成有力支撑。目前,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单3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世界银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特别提款权(SDR)债券———“木兰债”,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首单“一带一路”沿线企业“熊猫债”都已顺利发行。

    

    “熊猫债”的发行主体已扩展至国际性金融组织、外国中央政府、外国地方政府、境外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已超过2000亿元。

    股票“沪港通”、黄金“沪港通”、债券通“北向通”相继启动;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挂牌以“上海金”计价的期货合约,在国际金融市场首次应用“上海金”;上海黄金交易所和匈牙利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增强。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黄金交易所已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会员12家,约占总数的18%。

    在交易所“走出去”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合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中欧国际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与巴方伙伴合作收购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30%的股权;上海证券交易所和莫斯科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将与哈萨克斯坦共建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

    自贸区发挥跨境金融优势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实践,确立了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基础的跨境金融服务制度创新领先优势,为自贸试验区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下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载体。

    沪上各家商业银行结合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在传统贷款的基础上,加大对分账核算项下贷款与境外融资、自贸债及海外债、银团贷款和结构化融资等多种方式的组合运用,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仅自贸项下的贷款余额就突破了1000亿元,贷款平均利率较境内区外利率下浮15%。该行还借助上海银监局推出的“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成功申报多项创新产品,为企业全球销售、工程承包、海外投资并购铺路搭桥。

    集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从在沪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布来看,来自“一带一路”沿线机构的占比在不断增多。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共有来自15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5家法人银行、13家外资银行分行和11家代表处,其银行总资产规模约2122亿元人民币,占上海辖内外资银行的14%,同比增长约49%。

    值得一提的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也发挥出引领作用。截至今年6月底,国开行上海分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已累计开发项目137.18亿美元,涉及项目13个,评审承诺41.95亿美元,贷款余额1.76亿美元。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签约项目超过100个,投放本外币贷款超过350亿元,支持商务合同金额约150亿美元,贷款余额达226亿元,约占分行所有贷款余额的21%。

    此外,上海保险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规模及覆盖面也持续扩大。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