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长宁区再次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守土一方,给予市民安全感,就是给予市民获得感。建成上海市安全程度和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是长宁区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长宁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这些荣誉是“平安长宁”系统工程的结果,长宁区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各项措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服务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科学规划,建起精细化后台
看得见的精品城区在前台,看不见的平安建设体系在后台。平安长宁建设有一套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细化、专业化实有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全要素、全行业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体系。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民生导向,聚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问题,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涉恶、“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辖区“两抢”、入民宅盗窃等可防性案件逐年下降。2013年至今,共组织实施83项(次)综治重点工作和平安建设实事项目,坚持每年滚动排查、挂牌整治治安重点地区、突出治安问题和案件高发居民小区。截止到2017年8月的数据显示,辖区110报警数同比下降近两成,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达100%,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1.3%,破案数同比上升16.9%。长宁区共有社区民警192名,他们与185个居委、2万余名平安志愿者、1.2万多个监控探头共同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安全防控网,并探索社区“平安指数”评估与发布机制,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今年以来,长宁辖区入室盗窃发案数同比下降11.6%,“盗三车”发案数同比下降27.1%,电讯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44.9%。
在实有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方面,传统的“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在长宁发展出了“第四防”——心防。该区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建立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居民区心理健康服务点“三级平台”,组建由国务院津贴终身获得者领衔的13名专家和700余名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引进全国首家情绪管理支持系统,为居民群众尤其是特殊人群、“三失”人群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一对一”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服务。
依托区保障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平台,长宁城区持续推进“补短板”、“五违四必”专项整治,建立城区“大安全”体系。坚持科技和诚信“两轮驱动”,管控重点部位、重点物品、重点行业“三个重点”,比如区域内112个人员密集场所要完善应急处置预案,针对中山公园商圈等重点部位,加强与地铁、轨交总队等市管部门对接,建立健全市区一体化联动联勤机制,探索“人力+科技”风险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模式。
法治先导,善用法治促平安
“法治”是“平安”的先导和保障,以“平安”为特色的城区,必须擅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难题。长宁立足应对经济新常态,立足保障区域发展,立足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法治水平,努力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长宁法治,先有区域化布局——制定出台 《关于完善本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责任分工方案》,依托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优势,在原有调解网络基础上,成立区大调解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涉诉、涉访、涉校等1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平台实体化运作,构建“1+2+3+ⅹ”的区域化大调解体系。全区七成矛盾借助专业平台调处化解。
再有专业化支撑——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机制的无缝衔接,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领域人民调解平台,深入开展公安派出所、街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结对”活动。
还有项目化运作——建立驻法院律师调解工作室和涉诉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推动驻公安派出所调解工作室建设,健全项目化推进“三调联动”机制。全区各街镇普遍实行政府购买调解服务。司法部、市委领导在视察长宁区东虹桥法律园区时,给予区域化大调解体系建设高度评价。
多元参与,打造“命运共同体”
社会善治,离不开多元参与。多渠道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平安建设是长宁的一大特色,长宁正在通过区域协同、社会协同、公众协同,打造平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在“凝聚力工程”党建品牌造就的平台上,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融合共治,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长宁全区注册登记社会组织578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8.6个以上。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每年财政出资3600余万元,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重点扶持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特殊人群等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平安建设,涌现出禁毒妈妈工作室、海松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加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成立全市首家精神卫生明心社工站,全区在册服务特殊人群志愿者1480余名,服务覆盖8000余名特殊人群。
基层力量和资源是平安长宁建设的重要依托,长宁区按大部制设置平安创建室、信访调解室、人员管理室、公共安全室,进一步拓展劳动争议调解、精神病人监护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居民区综治工作站、社区警务室和微型消防站的外观标识、内部设置、工作规范、人员配置,加强治保主任、调解主任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配齐配强社区民警队伍,党员社区民警全部兼任居民区党组织副书记,试点非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居委会副主任,完善派出所联系居委制度,65名所领导分头联系145个治安复杂居民区。
覆盖社区、街面、单位、行业的3大类48个领域、行业近5万名志愿者,组成了长宁区“平安马甲”队伍,这个占据全区实有人口的6%的群体筑起了一张群防群治守护网。长宁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见义勇为基金和执法保障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社会属性作用,基金成立至今共表彰慰问见义勇为120人次,慰问执法受伤319人次。
平安长宁亮点数据
(截至2017年8月)
作为全市110警情降幅最大的城区之一,长宁辖区110报警数同比下降近两成
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达到100%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1.3%
破案数同比上升16.9%
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3000余人
社区安全
长宁区共有社区民警192名,他们是穿梭在小区楼宇间的“防范专家”:
每周不少于五个半天的巡查走访在夜间和双休日制定错时、弹性工作制
定期组织治安防范集中宣传定期召开警情通报会
他们与185个居委、20000余名平安志愿者、12000多个监控探头共同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安全防控网,努力为全区835个居民小区营造更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长宁辖 区入室盗窃发案数 同 比下 降11.6%,“盗三车”发案数同比下降27.1%,电讯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44.9%。
街面安全
除派出所巡警之外,你还能在长宁区街头看到特警、特种机动队、军警联合巡逻等武装力量,他们严格遵循重点区域“三分钟”到场处置工作方案,有效提高了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
街面警力每日巡逻超过5000公里街面警力每日盘查2000余人次每班次重点区域驻守超过600分钟今年以来,全区巡逻民警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 (网上逃犯9人)。
交通安全
长宁区共有道路139条、交叉路口333个、总里程达189公里,其中包括内外环高速、三纵三横主干路网、下沉地道等重点区域。为确保城市道路的畅通有序,长宁交警责无旁贷:
单警日均巡逻里程超过24公里单警日均处理交通违法行为20余起
民警每周平均加班近5小时
2017年以来,全区交通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18%、死亡率同比下降60%;全区拥堵类110警情同比下降17%、违停类110警情同比下降51%,排除各类交通安全隐患170余处,有效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参与者的获得感。
消防安全
长宁区是上海市为数不多驻扎有两支消 防中队的 中心城区,2017年长宁区消防支队开展消防讲座16次,培训人数1300余人,督促整改隐患近600处,同比上升17%。
据统计,2017年长宁区火灾起数同比下降4%、直接财产损失同比下降39%,抢救被困人员35人,抢救财产损失价值2832.3万元人民币。
背景
平安指数
量化呈现安全感
2015年10月,长宁区第一期“平安指数”在“长宁区公安工作大数据管理平台”试发布,首次对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元素进行量化呈现。这套指数至今已经发布8期,成为衡量辖区平安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
除了吃穿住行等基本保障,人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如何量化?那需要一套客观指标。上海市长宁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介绍,“平安指数”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理念和统计学方法,把不能直接运算的统计描述指标值转换为可以直接运算的统计指标值,对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求得综合评价值,根据结果分析平安状况及其水平。
“平安指数”以居民区平安建设状况为研究对象,对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居民区平安的各类要素识别、选取,指标项目 由人口状况、治安状况、防范状况和环境状况四个方面共22个子项构成。居民区“平安指数”的数据来源包括区综治办、团区委、公安分局、司法局、人口办、禁毒办等9家部门,采取“综合指数法”和“功效系数法”相兼顾统计方法运算后,得出各街镇、居委综合“平安指数”值。
“平安指数”每季度发布一次,按照数值高低对各街镇、各居委进行排位,为区和街镇政府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在2016年全市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长宁区天山街道的测评分数相对靠后,从该地区“平安指数”情况看,天山街道2016年第四季度的“平安指数”在全区十个街镇中也排最后一位。今年,天山街道不断强化治安环境薄弱居民小区整改,提高对“重点管理、重点关心、重点关注”人员的走访比率,提升市民热线举报内容的整改查处,切实完善居民小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第一季度“平安指数”比上一季度提升了9.52,在全区十个街镇中跃升第三位。
平安指数是对地区综合治理成效的反映,长宁区将之与居民区、基层党政干部及社区民警的奖惩挂钩,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从而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除此以外,平安指数还可以有诸多拓展应用,比如在侧重于地区为主的基础上,研究拓展条块结合的构建,如将平安指数的研究和构建成果应用于房产、医院、校园等的平安建设工作中,拓宽平安指数的应用领域。
区域化大调解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长宁区区域化大调解的头脑总部———区调解服务中心的所在地,在这里,长宁区整合、提升和发展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多元调解力量相衔接、区域资源整合联动的“1+2+3+ⅹ”(一个中心、两个主翼、三级网络、ⅹ个平台)的长宁区域化大调解体系,实现了辖区矛盾纠纷化解“系统、联动、有效”的综合目标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突破。
长宁区的整个大调解体系按照“区做专业、街镇打基础”的原则设计,在区层面成立大调解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勾联诉调、访调两个主翼平台,并以此延伸至交通、物业、医患等多个专业行业调解平台,使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社会调解更加紧密衔接。辖区的智力资源被吸收到区域化大调解的系统平台,充分发挥了律师、法律志愿者、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和力量的作用,服务于区域化大调解体系功能建设。近年来,大调解体系培育出了40名明星调解员或调解领军人物,也让一批调解类社会组织脱颖而出。
区诉调对接平台、区访调对接平台是全区大调解体系的“两个主翼”。长宁在街镇层面率先实现人民调解信访代理制度,2003年建成全国首家“诉调对接中心”;2016年又在区信访接待大厅设置人民调解工作室,搭建访调对接平台。两个平台使部分诉讼或信访案件纠纷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得以化解,有效节约了司法和行政资源,大大提升了政府司法和行政工作效率。比如,90岁的戴奶奶遭遇一桩动迁矛盾,不断上访,经过调解员的耐心劝解,最终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访调中心委托专业律师帮助老人以最快速度、最有利于解决诉求的方式走诉讼程序,帮助老人获得了房屋和动迁补偿款,圆满解决矛盾。
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是长宁传统的三级人民调解网络,也是全区大调解工作的基础。长宁全区共有185个居委调委会、10个街镇调委会、1个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260余名。
通过部门间强强联手、社会力量各方协作,长宁还搭建了10多个行业性、专业性的“ⅹ”调解组织,将人民调解引入到校园、劳动仲裁、消费者保护、妇女维权、法律援助等其他行业领域,形成由多方主体参与、联动化解矛盾的良性工作格局。2017年,在ⅹ个平台的基础上,又组建成立了区专业人民调解中心,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孵化基地、衔接各类调解资源的联动枢纽、案件受理与调度指挥平台、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培训基地。
长宁率先在全市实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理赔衔接联动,2013年,患者巩某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家属认为医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向院方提出70万元赔偿要求。双方继而就赔偿数额产生分歧,医调委介入调处后,立即启动了同年9月刚刚落地的保调对接程序,开展了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最后妥善解决医患纠纷,依法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变被动为主动
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为先”
长宁居住着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他们是“国际精品城区”重要的“国际化”底色。多年来,长宁不断创新境外人员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融入上海,在长宁安居乐业。
各职能部门和街镇秉持“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努力实现境外人员“底数清、情况明、管理实、服务好”的综合管理目标。境外人员十分讲究生活私密性,不愿随便接待家访,有些甚至对在生活区域看到着装民警表示不理解,社区民警就在业余时间换上便服参与涉外社区的文化活动,促进境外居民对中国式警务工作的理解;凡是上门走访、邀请活动都会提前预约,以示尊重;发放多语种的“警民联系卡”、“警方提示”,提升境外人员的守法意识。
境外人员在长宁的社区生活,离不开“文化”、“公益”、“社区治理”几个关键词。长宁的社区擅长以文化活动、特色服务为载体,营造开放融合的氛围,增强境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使他们自觉参与、关心和建设社区。
文化最能打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作为全国第一家涉外居民委员会,管理着有“小小联合国”美誉的古北新区,荣华居委经过20余年的探索,确立了俱乐部文化、节庆文化、异国文化、慈善文化等四大主题的“文化凝聚力工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服务、带动、凝聚中外居民。
境外居民乐于参与公益。区公安分局从社区中招募志愿者,组建了一支囊括20多个冷门小语种的翻译团,义务为民警提供翻译服务。2016年8月,程家桥社区成立了全市首支外籍人士平安志愿者队伍,让外籍人士为社区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社区治理中,基层注重听取外籍居民的需求,凝聚外籍居民的智慧。区政协已连续6年邀请工作、生活在长宁的境外人员旁听政协会议,并举办专题座谈会,将外籍人士的参与度从“倾听”延伸至“倾诉”。新华街道邀请社区内的境外居民参加社区代表会议,参与“社区群众最满意、最有影响力”的实事项目的推荐和街道机关作风、行风的测评工作。
社会化治理
探索禁毒服务新模式
做好禁毒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长宁区创新“齐抓共管、综合施策”的社会化组织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禁毒社会化管理服务新模式。目前,长宁区登记吸
毒人员总数增幅从2013年的65.4%下降至今年的2.8%,正“逐步实现区委提出的“区域吸毒人员增幅零增长”目标。
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市禁毒工作要求,长宁区禁毒办等18个委办局联合制定 《关于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区禁毒委成员单位述职制度,明确禁毒委成员单位、各街镇,以及企事业单位、相关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等禁毒工作职责。
辖区内有一支基层自发建立的“禁毒妈妈义工服务队”,相关部门把这支“草根”志愿者队伍发展并注册为“上海长宁区周桥禁毒妈妈”民办非企业,筹建区禁毒志愿者协会和分会,进一步深化禁毒工作社会动员机制,培育壮大禁毒社会力量。
协会、工作室、社工、志愿者等多元社会力量,在政府和吸毒人员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区有37名禁毒社工,单位志愿者12个,共建单位32家,登记注册个体志愿者296名,做到每名帮教对象都有一名专业社工为其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每名社工至少有8名志愿者协助其开展帮教。
为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基本生活提供更好保障,长宁正进一步推广该区首创的“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模式,基本解决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因经济困难得不到治疗的问题。对“生活难”人员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坚持2009年以来为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人员提供每人每天10元的医药费和4元的交通补贴做法。
为给禁毒工作社会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长宁区把吸毒人员动态综合信息数据库纳入区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同步建设,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关键字段)识别,建立一个覆盖全区实有人口,集吸毒人员发现、登记、帮教等动态信息为一体的信息数据库,与“劳动、民政、医保、计生、社保”五大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并推广由禁毒社工、居委会干部、社区综合协管员、社区民警等共同参与的组团式“电子走访日志”机制,实现吸毒人员基层信息的动态更新,极大提高吸毒人员服务管理效率。
本版图片均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