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必须形成中国特色评价体系
构建中国的“双一流”评价体系时,可以借鉴参考国外一些通行的做法,在可比领域和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赢得国际的认可和尊重。但是,我国大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色,绝不能被国外的排名指标牵着鼻子走,更不能简单套用、完全依赖。建设“双一流”不能唯国际排名论英雄、论成败,关键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解决好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时代问题,这是我国大学不可回避、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
示范引领是重点建设的内在逻辑,也是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
我国从战略上谋划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历经二十余年,打基础、上水平、求突破、建一流,步步推进。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财政性经费投入6000多亿元;我国内地共有24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30所高校进入美国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世界大学排名500强,700余个学科点进入ESI前1%,60余个学科点进入前1%。可以说,建设“双一流”、实现“双一流”,圆高等教育的中国梦,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去实现。
作为高等教育第一梯队,“双一流”高校发挥标杆引领作用要在三个层面集中聚焦、重点突破:一是引领学术和学科发展,向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发起冲击,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勇立潮头、树立旗帜,不断开拓优势领域,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学科由跟跑、竞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二是引领全国和区域、行业高等教育发展,强化“先行军”“探路者”率先示范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行业高校开展辐射式、结对式支援,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三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加快将高校学科、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让高校真正成为科技和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 任立楚
“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凸显以学科为基础的理念
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就是从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中遴选产生的。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求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着力于以一流学科为基础,规划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凸显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两类高校都要把学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更加注重通过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彰显“双一流”建设成效。“双一流”建设遴选认定的421个学科点和部分高校自主确定的44个学科点,较为合理地分布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双一流”建设起步和发展的标识。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要把一流建设学科遴选时树立“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牢固地落实和贯彻于“双一流”建设过程始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顾海良
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建设成功与否,核心是要靠学校自身办学水平的提升,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本科毕业生数量庞大,他们承载着母校的传统和文化,在各个领域为国际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本科毕业生形成的校友群体在社会上的整体表现和口碑,将对母校的办学声誉产生直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校友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核心指标。实际上,社会公众在选择报考或评价一所高校时,首先关注的往往是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特色、就业质量、校风学风和办学声誉,而不是其他“高大上”的指标。
———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钟秉林
比钱更重要的是大学的精神和大学的改革
“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责任,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政府保证“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投入,这是大家的预期,也是政府的责任。但是,只靠钱是堆不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况且,拿了门票,有了钱,跑错了路,只会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越来越远。由此,我以为,比钱更重要的是大学的精神和大学的改革。
引领大学发展的是崇高的办学理念,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捍卫真理、追求卓越的责任担当等大学的精神,这是一所大学革故鼎新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前的“双一流”建设要特别注重这种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这是“双一流”建设要守住的根和魂。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
国家引导高校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发力
遴选的基础是高校的学科水平,同时,也注重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因此,国家引导了一批学科基础好、有望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发力。在“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要求里,已经对这批高校进行了布局,希望他们担当起这个使命。
在认定标准方面,同时关注高校发挥特色并为国家需求、行业需求作出的贡献。在“双一流”建设名单里还特别加入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局或具有行业特殊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校。
———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 黄达人
“双一流”建设应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在以往建设重点大学和现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计划中,一直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过去的“211工程”大学在全国范围来说是公平与效率兼重。“985工程”基本上可以说是更重视效率,因为“985工程”就是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水平和效率为主要考量。现在的“双一流”建设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兼顾公平就是要考虑区域布局、学科分布等。主管部门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在遴选新增少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时,统筹考虑区域布局与已有水平,重点支持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遴选。笔者多年来主张应该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区各设一所直属高校,我认为现在新增3所非原“985”工程大学作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可以说是在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