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02日 星期一
T2
奋楫 喜迎十九大特刊;生态篇

五年来,在人口、经济、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上海:奋力书写绿色发展新画卷


    以“三更”推动环境改善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战略位置,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有力措施,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在人口、经济、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上海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本质上源于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驱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甚至有所领先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战略位置,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有力措施,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在人口、经济、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环境获得感”近年显著增强

    各种权威监测指标表明,上海目前环境质量的改善态势可能是近年间最好的,市民百姓的“环境获得感”也是近年中最强的。

    今年1月到8月,本市PM2.5日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的47微克/立方米下降14.9%,较基准年2013年同期的59微克/立方米下降32.2%。水环境方面,前八个月,全市主要河流断面的水环境目标达标率为73.0%,较去年同期上升18.6个百分点;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54.8%,较去年同期上升16.6个百分点;其中劣V类断面占24.7%,较去年同期下降15.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已经是上海历年来环境质量改善非常明显的一年,因此,今年这一系列环境指标的同比大幅走优更为难得。统计显示,去年,上海PM2.5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1%,较2013年下降超过27%,整整提前一年实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7年)提出的阶段性治理目标。实际上,去年上海四项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其浓度均为有监测以来的最低值。另外,去年主要河流断面的水环境目标达标率较2015年上升26.6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较2015年下降22.4个百分点,也都是很大幅度的改善,目前劣V类断面总量已经比两年前减少了近六成。

    如果说控制污染是“减法”,那么上海的生态加法也成效显著。作为上海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共抓大保护”要求的重要标杆和抓手,上海决定举全市之力,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努力将这一生态战略空间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外引领示范效应的世界级生态岛。

    着眼于全市,上海生态空间的丰度和品质持续处于上升通道。五年来,上海每年新建绿地面积都在1000公顷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此前不足13%增加到去年的15.6%。在各社区周围,着眼于打通生态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出门见绿。上海的公园也越来越多,目前已有217座,今年年底有望达到240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82平方米,比五年前增加了10%。在市郊,郊野公园这一新鲜事物快速铺开,首批七座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达130平方公里,正在实施的一期面积约有5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中,还将有14座郊野公园待建。

    绿色发展环境改善核心驱动

    上海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本质上源于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驱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甚至有所领先。

    在本市“十三五”规划中,上海为未来发展设定了人口、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和安全四条底线。这四条底线互有交叉,勾勒出上海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轮廓。

    按照“规划建设用地只减不增、生态用地只增不减”的要求,上海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在集中建设区外,上海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的减量化,而减出来的土地大部分变成了生态用地,从而直接催生出大面积的郊野公园。同时,上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不符合上海产业规划目标的工业项目。五年来,全市共完成结构调整项目逾5000项,腾出土地近15万亩,涉及产值数千亿元,减少能耗合计超过300万吨标准煤。如今,焦炭、铁合金、平板玻璃、皮革鞣制、水泥生产等行业已彻底退出上海;外环线内,传统纺织印染、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也已完成调整。

    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对环境质量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最明显的变化出现在能源消耗的两大领域:交通运输以及工业。受政策引导和治理压力的双重作用,五年来,上海累计完成5000多台分散燃煤或重油锅炉、窑炉的关停或者清洁能源替代,共减少分散燃煤300万吨。在老旧汽车加速退出市场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累计推广总量已经突破10万辆,使得上海一举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拥有量最大的城市。

    总体上,这五年来,全市煤炭消费总量连续出现负增长,燃煤消耗已经从2011年的6100多万吨下降到去年的4600多万吨,降幅近25%。此消彼长,上海的清洁能源利用率越来越高,天然气消耗占比快速增加,零排放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更是较“十一五”时期末增长了3倍和15倍之多,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还将至少再增加150%。

    另外,通过大力推动节能改造,控制工业排放,上海对环境施加的负荷越来越小。统计显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了14.1%,今年前八个月又较去年同期减少11.2%,划出了一条陡然下降的曲线。工业领域,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量相比2012年,分别下降了72%、65%、35%、45%,减排成效显而易见。

    磨砺精神形成合力敢啃“硬骨头”

    结合上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的四条底线,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齐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短板,上海各级政府形成合力,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啃下了好几根触动方方面面利益的“硬骨头”。几年来,不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显著提振了社会治理能力与基层干部队伍的精神风貌。

    首先要提的是去年年初的中心城区禁燃烟花爆竹行动。在广大市民的支持配合下,公安等各部门实施有效管控,上海外环线内基本实现“零燃放”。去年春节于是成为申城历年来最安静、最安全、同时也是最清洁的农历新年,除夕夜以及初五凌晨,原本已成“惯例”的PM2.5高峰被显著抑制。

    对城市面貌改变更大、涉及利益与阻力更多的,是全市范围开展的“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小河道综合整治。自2015年7月以来,通过三轮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市面上拆除违法建筑面积高达1.5亿平方米,而且力度与成效一年比一年提高。迄今,全市集中成片违法建筑已基本拆除完毕。

    “五违四必”整治中,有大量土地集中分布在河道沿岸,这也直接为中小河道治理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全市排摸出的列入整治清单的1864条段共1756公里城乡中小河道,已全部形成“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年内要实现基本消除黑臭的整治目标。同时,全市市、区、街镇三级河长制已全面建立,实现河长制全覆盖。下一步,中小河道整治将逐渐从消除黑臭向形成长效机制方面持续推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