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02日 星期一
T1
奋楫 喜迎十九大特刊;生态篇

理念之变筑造生态之城


    本报首席记者张懿

    作为一个上海人,不知不觉中,已经很少关注PM2.5指数了。低下头,手机里的空气质量App并没有卸载,但的确很久没有打开过;抬起头,蓝天白云的水晶天不再是奢侈品和稀罕的风景。

    环境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当城市管理者对其抱以十足决心、投入百般努力、加以千万关注后,普通人就不再需要那么关注了。

    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上海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0微克,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5%。如果这股势头能保持下去,那么到年底,今年上海PM2.5日均浓度将只有每立方米38微克———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每立方米35微克相差不足10%,可以说只有一步之遥。

    “35微克”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空气质量达标了,空气很干净,孩子们可以放心地在户外奔跑呼吸。就环境监测专业角度而言,如果任意一天的 PM2.5浓度不高于每立方米35微克,且其他污染物也不超标,那么这天的空气质量就是“优”,空气质量指数(AQI ) 在50以下。

    今年到现在,一共过去了270多天,其中 PM2.5浓度低于35微克的日子占比超过一半。正因为这样,水晶天才会越来越常见。

    上海的环境状况绝对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但它确实在不断改善。而且,从各个角度来看,最近这五年就是上海环境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空气、水、绿地、公园,整座城市的面貌都在发生着巨大而积极的变化。

    环境的改变,反映的是理念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上海广大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到,五年来,上海不断突出生态环境的战略定位,无论是“十三五”规划、“2040城市总体规划”,还是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生态环境都被视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生态之城”与“创新之城”“人文之城”一道,成为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三大愿景。

    我们可以看到,五年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上海始终不折不扣推进环境治理攻坚,中小燃煤锅炉已经消失,老旧机动车被大量淘汰,污染监测能力显著上升,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日益收紧,环保执法力度和处罚金额年年创出新高。

    我们可以看到,五年来,上海在治污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在制造业一度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仍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共完成调整项目超过5000项,涉及产值数千亿元。

    我们可以看到,五年来,崇明生态岛建设走向深入,郊野公园在上海不断建成开放,本市长江沿岸地区正随着企业的转移退出重新还地于林,加上这几天刚刚启动建设的世博文化公园等项目,城市生态基础不断被夯实,绿色空间不断被拓展。

    我们还可以看到,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小河道治理、“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一批过去长期累积、看似难以撼动的“硬骨头”被逐一啃掉,由此展现出的昂扬向上、勇于担责的精神风貌也使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充满向往、充满信心。

    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距离中央要求、百姓期待仍有一段距离;要建成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之城,仍要持之以恒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生态环境的短板一定会被不断补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势必会越来越充沛。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普通人手机里的空气质量App可以被彻底卸载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