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0月02日 星期一
T4
奋楫 喜迎十九大特刊;生态篇

天蓝地绿水清夯实群众获得感


本期制图:冯晓瑜 李洁
随着滨江贯通工程的推进,亲水近水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日常。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修野如野”,郊野公园有了“网红”

    【生态笔记】

    按照党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2012年,上海明确提出推进以郊野公园为重点的大型游憩空间和生态环境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加市民生态福祉,并逐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2012年5月,市政府批复《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在全市规划建设21座郊野公园,并确定其中7座试点先行建设,规划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正在实施的一期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一期开园约30.6平方公里。目前,首批7座中已有5座免费开放,另两座预计分别将于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底开园。郊野公园建设让上海生态空间“扩容提质”,坚守生态底线,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美地标】

    ■本报记者 李静

    今年国庆黄金周,对青西郊野公园工作人员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虽是远郊公园,但自去年10月开园以来,公园“修野如野”近乎原生态的特色湿地生境和江南水乡风情,让市民游客或耳目一新、或重温乡愁,入园人数屡创新高,迎接大客流的各项预案必须提前备妥。

    青西郊野公园位于青浦区西南部,东至山泾港、规划路,西至练西公路,南至南横港,北至淀山湖,规划总面积约22.35平方公里;去年10月试开园的一期面积约4.6平方公里,分为天然湖泊大莲湖、生态保育区、水乡农田示范区和渔村休闲体验区等几大片区,湿地、湖泊、河流、浅滩、森林和小岛等自然交错、相融相通,其中水域占总面积的1/3。

    青西郊野公园建设方介绍,经过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公园呈现出“水上森林”、无垠稻田、鱼塘垂钓、荷塘碧连天等“梦里水乡”景致,其中最著名的非“网红”———“水上森林”莫属。

    “水上森林”60多亩水域内,最低处水深约有2-3米,种有池杉、落羽杉、中山杉等植物,以池杉为主;杉树扎根水底,根茎部特别粗壮,水面上的茎干笔直高挺,湖光倒影间,被誉为奇观,更是摄影爱好者钟情的取景地。其实,已有35年历史的“水上森林”不仅“颜值”高,“生态值”也相当了得———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栖息的鸟儿有18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和3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息在此的水生生物有数百种,上海本土水生物种尤其丰富。公园清洁人员说,打扫“水上森林”的木栈道,可以享受“白天看鸟飞、听鸟鸣,晚上听蛙叫”的趣味。

    “水上森林”是公园特意辟出的0.9平方公里生态保育区的核心地区。其实,建园前,当地就在重点保护“水上森林”———用铁丝网把这一片围起来,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态;在“水上森林”周边,还有若干鱼塘、湿地和小块浅水湖等,公园通过整修、沟通、拓展水域,疏伐、补种树苗等措施,统一建成生态保育区片区。从开园起,公园管理方就规定,每天限额1500人进入生态保育区游览,不给环境太大压力。

    “这里生态底子好,建设时也特意避开喧嚣热闹的项目,使公园‘修野如野’。”负责青西郊野公园建设、运行的上海青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东鸣说,从规划开始就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青西对公园有节制地开发开放,适当“留白”,“这么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一定要保护好。”

    郊野公园事关生态与民生福祉,在上海是一项创新和探索,青西郊野公园也一直在摸索。眼下,园方正和上海海洋大学在园内共建水生植物园,搜罗种植江南水乡常见水生植物,兼具观赏、科研和科普功能;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水质自然净化项目也已见成效,园内水质普遍从V类恢复至Ⅲ类,生物多样性有所改善……青西郊野公园正朝着“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方向稳步推进,打造大都市生态保护和郊野游憩休闲的新空间。

    漫步滨江,“水际线”生机洋溢

    【生态笔记】

    上海式滨水生活,就是“江岸=天际线+水际线”。目前,黄浦江滨江贯通工程正稳步有序推进,就如同跃动的进度加载条,越奔向终点,越令人雀跃。市浦江办介绍,9月底,徐汇滨江、浦东滨江已各新增2公里和5公里贯通区段。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正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舒适场所。创新的连通方式、诗意的景观对比、旺盛的绿植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在这条“水际线”上腾起奇彩的浪花,汇集成一道洋溢着生命力的全新生活生态岸线。

    【大美地标】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浦东滨江,拥有上海最长的滨水岸线,打造的是富有特色的“水岸上河图”,目前全段贯通开放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负责贯通工程的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介绍,新增的5公里贯通区段包括杨浦大桥绿地、洋泾绿地、民生码头、民生轮渡、新华绿地和船厂绿地,个个颇具亮点。

    东昌路-张家浜段是浦东较早贯通的滨水空间,属于艺术生活段,依托腹地生活功能,在现状绿地基础上改造提升,重点打造煤仓艺术长廊,形成以街头艺术、创意生活为特色的主题区段,通过彰显个性化雕塑艺术与转瞬即逝的行为艺术,渲染互动多元的人文氛围。

    9月底贯通的上海船厂滨江绿地,沿江岸线总长1.3公里,是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的核心区段。绿地周边保留着具有历史价值的老船厂厂房,对提升整个黄浦江沿线的滨水文化品质举足轻重。景观改造工程保留了绿地原有的格局,并予以改造提升,包括优化调整种植、地形等对视线的遮挡和对空间布局不利的因素,改造修复破损的铺地,并实现三条道贯通。

    民生码头滨江贯通工程将带来树影婆娑与江风嬉戏的滨江漫步体验,出于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并结合民生艺术港的特质,将“森林、阳光、空气、艺术”四大场景呈现于大江大岸。在开阔的江边打造小片树林,苗圃路尽头的高柱平台区域可以作为举办大型活动的公共舞台,大台阶的设计让人可以时刻捕捉日光脚印、飞鸟留痕,螺旋观景台、塔吊观景台、地面镶嵌画等多个空间艺术小品,则使人在滨江踱步之余目不暇接。

    新华绿地贯通及景观提升工程隶属于浦东五大滨江主题区段之一的文化长廊段,岸线全长约1.6公里,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东接民生码头工业遗存更新区域,西连上海船厂滨江绿地,串联民生路、桃林路、源深路、福山路、东方路等重要城市街道,将集东岸贯通道、滨水大道、城市广场、开放式公共绿地等为一体,突出文化休闲和体验功能,是打造浦江文化高地的重点项目。这里以“简洁优美,浪漫轻松”为设计原则,新增多个城市广场。其中,民生路轮渡站区域依托民生工业遗存更新区域西入口,形成民生文化广场,通过一个略微低置的广场和贯穿其上的东岸连接桥,将周边的民生文化城西入口、滨江大道、民生路轮渡站和黄浦江汇聚在一个空间———平时是休闲活动广场,节庆时则变成大舞台,东面的民生文化城、西面的新华绿地欢呼台、上方的东岸连接桥将是最好的观众席,广场周边的坡道台阶可以疏导复杂交通。

    另外,福山路两座工业遗产建筑之间的百子广场,是双层水岸城市滨江段的核心区域,防汛墙的驼峰高差通过舒缓的广场坡道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百子广场中间的百子山通过现代语汇诠释传统的造园手法,生动展现百子广场“百子同乐”的意蕴。两侧利用高差设置了凹壁以提供露天休闲座椅,是双层水岸城市滨江段的核心。

    临水而居,择水而栖,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随着滨江贯通工程的推进,亲水近水将成为这座城市的日常。让我们一起期许,在全新贯通的黄浦江两岸滨江体验全新的水岸生活。

    生态复苏,鸟儿“用翅膀投票”

    【生态笔记】

    “世界级生态岛”长什么样?崇明岛正在把人们的期待和“一张蓝图”稳步变为现实———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左右、绿色交通出行占比80%以上……

    上海从大局出发,以战略眼光全力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生态岛的基础和轮廓基本形成。“十三五”时期,上海将继续举全市之力,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积极实施“生态+”发展战略,打造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

    【大美地标】

    ■本报记者 李静

    在崇明东滩,一场持续四年多、投资十多亿元、覆盖25平方公里的生态大战渐近尾声。胜负其实早已分明:肆意扩张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被刈割“团灭”,几乎被挤压殆尽的“土著”水生植物海三棱藨草和海水稻重新昂首迎风,绿波翻滚。而这场大战的裁判———近百万只各类候鸟,“用翅膀投票”,成群结伴飞来东滩湿地,在修复后的海三棱藨草丛中觅食、栖息。

    这就是自2013年9月底开工建设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目前,工程进入收官阶段,今年12月将全部完工。四年多来,这场生态战艰难地灭除近2万亩互花米草,恢复3000多亩海三棱藨草及海水稻,营建了3万多亩优质、稳定、可持续管理的水鸟栖息地,修复20个生境单元,构建起鸻鹬类、雁鸭类和鹤类三类水鸟的主栖息地,大幅改善了东滩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面貌。今年年初,工程获得2016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傍海依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长江水携泥沙而来,不断冲击、堆积,形成鸻鹬类、雁鸭类等迁徙鸟类赖以生存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1998年成立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其中1/3左右的面积有植被。保护区每年吸引近百万只候鸟来此栖息或过境,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至关重要的驿站,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不料,“鸟儿天堂”的美好被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彻底打破。互花米草繁殖力超强、易存活,秸秆密集粗壮、根系发达,一旦倒伏便会在滩涂上形成厚实的一层,破坏底栖动物生境,也挤占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十多年前,东滩的鸟儿越来越少。

    2006年起,上海多个部门和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合力研究清除“反客为主”的互花米草。在多年反复试验的基础上,2013年,崇明东滩保护区启动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逐步摸索出一套“蓄水刈割法”———把一片互花米草群落围合起来,割掉地上部分,在每年4月前后的扬花期时蓄上水,水位升到七八十厘米,淹泡半年,抽干水曝晒,而后种上本土植物,再调节到合适水位。

    这种方式效果明显:修复区内95%以上的互花米草已被斩草除根,同步种下的海三棱藨草和海水稻逐渐夺回绝对优势地位,底栖动物有了透气空间,元气也逐步恢复。有东西吃,鸟儿们自然回归了———去冬今春的迁徙季,来东滩的鸟儿比往年增加6万多只,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稀客。目前,在东滩记录到的鸟儿已有290多种,每年还在发现新品种。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负责人表示,清除互花米草仅是第一步。在生态专家指导下,保护区修建了26.9公里的围堤、四座涵闸和一座出水闸,在围堤内修建完善水系,开挖近百公里的各类河道、潮沟,营造近10平方公里适合鸟儿栖息的岛屿、浅滩等多样化生境,同时人工栽种海三棱藨草、芦苇和海水稻等本土植物,为鸟儿提供栖息地和食源。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