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本报记者 叶辰亮
这是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特殊剧种,很多时候无须用语言,抬手举足之间便能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它就是被认为能超越国界的木偶戏,在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中总能找到共同的知音。
在中国,木偶戏更是被不少史家视为中国戏剧的“百戏之祖”。相传,中国的木偶始于商周的图腾崇拜,而作为表演,则成形于西汉,盛行于宋。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木偶戏以各种形式遍布华夏大地,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代上海,因受各地木偶戏的相互交织和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派风格”。1960年6月1日,上海木偶皮影剧团正式成立,海派木偶戏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海派木偶戏的鼎盛发展期,先后排演了《小八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宝石》等剧目,走红全国。
进入新世纪,海派木偶戏在发展求新中更注重艺术造型与表演操纵、表演手段与配音技巧的完美统一,木偶制作材料和装置的无缝结合、舞台灯光艺术的辅助及各种时尚舞台艺术手段的创新尝试,使得海派木偶戏舞台艺术活力四射,精彩纷呈。2011年,海派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这几天,上海木偶剧团的制作间和排练间里热火朝天,演职人员正忙着大型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的最后冲刺。这台创作于2015年的皮影戏,将于本月底参加第五届俄罗斯鄂木斯克“金小丑”国际木偶艺术节。
与传统皮影戏不同,《花木兰》 打破了仅在幕后设置灯光的结构,转而采用如电影银幕般的皮影布架,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加上中国水墨画般的黑白风格,打造了一出全新概念的皮影戏。自2015年8月首演至今,《花木兰》演出场次达65场,观众逾万人。
为了让 《花木兰》 代表中华皮影艺术舞台精品走出国门,上海木偶剧团今年上半年邀请各路专家对剧目进行修改提高,完善故事情节,音乐也加入了更多民族元素。修改后的《花木兰》对木兰习武、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三幕戏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加强主线观赏性,为木兰、白虎、小黑狗、战马“大力”四个角色加了不少戏份,使剧情发展更加连贯生动,也为剧目注入了更多情感因素,凸显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对国家的责任,以及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主创人员还为剧目增加了更多的战争武打场面,“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等情节在舞台上得到生动展现。根据剧情改动,舞美增加森林遇虎、虎跳崖等几处全新的景片和多媒体画面,整体构图更加充实丰满。制作技师则运用阴阳面刻画雕工,进一步区分匈奴与魏军,使两军在幕布呈现上以黑白两色作为各自符号,更强化了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