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
7
社会观察

买什么,怎么买?

一位“80后”居民区书记的口述实录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整理

    人物介绍:张斯琪,1987年生,铁路新村居民区书记。他所任的居民区集聚着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1600多户居民,65岁以上老人2000多人,占实际居住人口一半以上。市委“1+6”文件出台后,对于“如何引导多元参与、激发社区活力”,这位年轻书记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思索。

    我们铁路新村应该算是街道最老旧的小区了。

    在没有社会组织这个概念以前,居委会长期承担着大量的社区治理和社区活动工作,整天疲于应付各类突发事件,铁路新村更是如此。

    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借力社会组织这个帮手,将更专业的服务“外包”。但是如何遴选、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如何监管、评估购买的价值? 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探讨的地方。

    在街道搭建的公益集市大平台上,我们偶然接触到了社会组织“绿梧桐”,并产生了购买其服务的意向。目前我们的居委干部队伍中,最年轻的1995年出生,可以说,一支年轻队伍如何服务好一个老旧小区,这是铁路居委会最现实的问题。

    “绿梧桐”除了参与社区活动策划外,还有一项名为“骨干增能”的项目,以此提升小区自治、共治水平,增加居民区活力和凝聚力。这恰恰是我们所看中的。

    心得一:合理界定购买范围,明确购买目录,弄明白“买什么”。

    在购买之前,我们首先做了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老百姓真正要什么,社区要变成什么样,哪些能做,哪些不需要做。前期居委会召集楼组长居民代表召开听证会,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的同时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和“绿梧桐”负责人充分沟通,从专业化角度列出“项目清单”,让所有购买的项目都能围绕居民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来展开。

    心得二:仔细辨别,看准“向谁买”。

    自市委“1+6”文件出台后,各类社会组织纷纷“崛起”,单靠我们居委会无法准确“挖掘”到优质资源,也无法靠居委会来规范社会组织的运作。我们及时求助于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专业化的初审评估,让居委会能够遴选到适合自己的社会组织及其服务。就拿我们居委会和“绿梧桐”的合作来说,居委会熟悉小区和居民情况,绿梧桐公益促进中心则拥有专业化的策划能力和资源优势,同时他们也很“接地气”,双方合作发挥了“1+1>2”作用。

    心得三:健全购买机制,完善购买程序,“怎么买”很重要。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对我们这些居委会干部是桩“新鲜事”,对于购买程序还不是很了解,好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及时介入,在规范购买程序上起到了指导作用,避免了资金使用率不高、违规等问题。

    心得四:强化绩效管理,完善监督,实现“买得值”。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而是要通过购买服务来切实解决小区的难点、痛点问题。所以我们居委会通过评议会,通过楼组长、党员和志愿者的座谈会,对“绿梧桐”的活动时不时进行“回访”,在项目结束后通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及居民代表会议对项目进行评估,作为今后继续合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在居民的反馈中我们也能及时调整思路,为之后的活动修正方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