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
9
文化

让文脉在“黄浦江上第二湾”焕发活力

徐汇滨江将现当代美学和历史遗存相结合,打造活力与传统并序的人文景观


    ■本报记者 姜方

 

    今年,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将全线贯通。徐汇滨江的建设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三,建设项目包括路、桥、防汛、绿化,以及全面配套设施。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如何让徐汇滨江的历史文化遗存焕发活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不久前,徐汇区档案局在徐汇滨江规划展示中心举行了“西岸遗存——徐汇滨江百年变迁”图片展。光影之中,龙华机场、北票码头、铁路南浦站等工业基地和交通用地映现眼前,展现出徐汇滨江的历史与变化。如今,风景宜人的徐汇滨江林立着造型各异的创意园区,拥有“黄浦江上第二湾”的美誉。

 

    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部分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表示,期待徐汇滨江能更好地将现当代美学和历史遗存相结合,以打造出活力与传统并序的人文景观。

 

    工业遗存勾勒申城发展时代剪影

 

    徐汇滨江,尽显风华。一组组历史照片勾勒出申城发展的时代剪影:跨越百步桥,龙华机场见证了中国航空的崛起;溯游黄浦江,北票码头述说着上海工业的变迁;铁路南浦站悠扬的鸣笛声,似乎犹在耳畔;浦江西岸往来不绝的运船,依然历历在目……曾经的工业用地,为上海保留下了永恒的城市记忆。

 

    百年浮沉后,时代赋予了徐汇滨江新的使命,文化长廊依托工业遗存而建立。2009年,昔日有“上海煤炭储运枢纽”“华东能源中心”之称的北票码头,结束了它在浦江之滨的驻扎,如今江边保留着两座硕大的橙色塔吊。同年,为配合世博园区建设,运营百年的铁路南浦站被拆除,旧址留有一段铁轨和上海铁路局金华机务段的火车头。而龙华机场机库工业遗址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余德耀美术馆。

 

    通过老照片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前,徐汇滨江曾横亘着杂乱无章的工厂、仓库、堆场。而眼下,目标直指“建设卓越的全球水岸”的西岸,正致力于逐渐实现“工厂变公园、废墟变艺术、旧区变新城”的华丽转身。塔吊、海事塔、火车站、轨道等工业遗存为滨江步道更增历史人文气息。根据规划,明年起,六大剧院8000个座位将在西岸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前,西岸传媒港将正式启用。

 

    进一步将历史文化遗存“古为今用”

 

    在很多专家看来,浦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使其既有现代化都市的便捷与时尚,又兼具沧桑历史赋予的厚重文化内涵。展示时代风貌的同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古为今用”的智慧。

 

    上海音像资料馆高级研究员张景岳指出,伦敦泰晤士河沿岸有重建于1710年的圣保罗大教堂、按照莎士比亚时代原样重建并于1997年落成的莎士比亚环形剧场、1938年下水如今停泊在伦敦塔桥附近作为博物馆的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等。以此为鉴,徐汇滨江沿岸的工业遗址还有更多创新改造的空间,包括为重要遗迹建造博物馆等。

 

    也有专家表示,柏林这颗施普雷河畔的“明珠”因二战遭受了极大破坏,后来在城市设计中融入新元素,打造出独特的风貌。借鉴类似的做法,可以在浦江西岸地区中心区段开设咖啡馆、创意店铺、画廊等,使这里成为历史文化遗址、艺术园地、金融商业区和生态滨水区相融合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几位市民向记者描绘他们心中对徐汇滨江的美好愿景:工业遗址是可以阅读的,滨水观景平台是适合漫步与休憩的,艺术园区是富有情调的,咖啡馆等便民设施是触手可及的……人们期许着遇见一个更深沉、包容、多元和开放的“黄浦江上第二湾”。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