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董力很难,困惑、质疑皆情有可原,但或许也该留点感谢。若非他的到来,人们就无缘见识应援团占据整整三片看台的场面,这也算得上是全运会击剑馆内最“繁荣”的画面,即便其中的不少人甚至喊不出“雷声”的名字。
“一个有粉丝的普通运动员”———这是董力对自 己的定位。如果忽略以下事实,一切其实都说得通:上月初,这位“普通”的击剑选手将宣布出战全运会花剑男团项目的场合,选在了一场最低票价为380元的粉丝见面会上;同一天,因综艺节目而走红的董力开启了 自 己的新专辑预售。在这样一个心态开放的年代,董力的言行无碍观瞻,最多只是不够真诚。说到底,那些质疑的声音还是因为他那与 自身人气差距悬殊的竞技水平。至少在这届全运会上,董力依然没能回击质疑。昨日与广东的四分之一决赛,在他上场的那两轮中,上海队净负10分,最终无缘四强。不到五分钟的净比赛时间内,董力留给满场迷妹们的除了帅气的身影,大概也只有那四次针对裁判判罚、最终均告失败的质疑。
从裁判数次无奈摇头的肢体语言来看,这些质疑大多并不必要。偶像包袱或是求胜心切,终究都只是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董力算不上优秀的运动员。董力的到来不曾真正将外界的注意力转向击剑运动本身,而他的走红与优秀剑客们的默默无闻更是令人唏嘘。但基于中国击剑如今的现实困境,董力的存在却有着常为外人忽略的意义———展示击剑运动员最光鲜的那一面,虽然这未必出自他的本意。
从普及的角度看,中国击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好时代。300余家在册民间俱乐部、击剑人数从十年前的2000暴涨到如今的20万,这项曾经曲高和寡的运动正走出与冰球类似的轨迹,也承受着与其相似的烦恼。青少年培训有多火热,体制内队伍的发展就有多煎熬。就连对于中国击剑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国家体育总局自剑中心击剑部主任袁向阳也无法否认,如今青少年击剑培训的火热,不过是“很多学生报考国外院校的敲门砖”。
社会化俱乐部的壮大吸纳了多数的优秀人才,国内多支体制内队伍的教练都表达了后继无人的心声。前者不仅未能反哺体制内队伍,甚至造成体制内教练资源向外流失。正如在退役前依然夺得全运男佩个人金牌的老将仲满所言,中国击剑已有了“两到三个年龄档的断档”。在击剑竞技水平一般但社会化俱乐部早已普及的香港,类似的问题也曾经存在。“香港练击剑的女孩子很多,但在几年前几乎没人会转职业,现在却大不相同。”在首度参加全运的香港姑娘连翊希看来,改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观念不一样,社会也更接受击剑运动员的身份。”而这也就是如今的董力向社会所展示的最重要的一面。
只不过,转变观念得基于体面生存的基础。与内地许多体制内队伍一样,香港的职业击剑选手同样收入一般,而连翊希也因此给自 己设下了“三年内不出成绩就转行”的计划,而这也是体制内的队伍必须面对与改变的现实。(本报天津9月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