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医学健康疑问,我们邀请医学专家来解答。
tangwj@whb.cn
问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糖网病
答 王一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李大妈是北方人,63岁,虽说患糖尿病十多年了,但还是管不住嘴,饮食基本不控制,平时又缺乏锻炼,所以血糖控制得不理想。一段时间以来,李大妈觉得看东西有些模糊,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有轻度白内障,她也没太在意。有次起床,李大妈突然发现右眼视力下降很明显,好像有片红色的云雾在眼前飘动。老伴吓坏了,陪她到医院眼科就诊,医生说李大妈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而且右眼玻璃体还有积血。
什么是糖网病? 得从罪魁祸首糖尿病说起。
糖尿病是一年中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 (或) 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一般分为4型:I型糖尿病、Ⅱ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I型糖尿病属于胰岛功能完全丧失,临床也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属于胰岛功能相对丧失,临床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者以Ⅱ型糖尿病为主,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左右。I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总人数的10%。
糖尿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和人均寿命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出现眼底变化主要取决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据统计,40岁以后,有五年糖尿病史的病人,29%有眼底改变;病程15年以上的病人,78%出现眼底改变。糖尿病并发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为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控制越差,发生糖网病的可能性越大。早期糖网病可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黄斑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如果继续发展,眼底病变从非增殖性到增殖性转变,可导致广泛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引起视网膜出血;如果出血量多的话可发生玻璃体积血,就像李大妈一样,视力会急剧下降。另外可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合理控制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对控制糖网病是有效的。合理膳食,适当的锻炼,进行恰当的药物干预可能会改变糖网病的预后。有糖尿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去医院眼科检查眼底,努力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可不能大意。
李大妈的右眼经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了积血,又用激光封闭了眼内视网膜的新生血管,从此她不敢任性,认真控制血糖,这才挽救了视力。
问 宝宝便秘怎么办
答 安维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科护士
由于每个孩子的习惯不同,便秘没有绝对的日数限制。出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平均每天排便四次,母乳喂养的,可达六七次,一岁以上的幼儿约每天两次。到四岁左右,每天一两次,都算是正常。除大便次数,大便的软硬、排便时用力程度、疼痛与否等都可判别是否便秘。
便秘有哪些症状?
宝宝多日不能通便,腹部不适,会经常哭闹,食欲减退,因肠胃吸收不足而影响发育,体重减低。更严重时,肠中积存过久的废物会产生毒素,经血液吸收而循环全身,伤害身体。
便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饮食因素:婴儿饮食太少,饮食中糖量不足,大便量少。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使大便呈碱性、干燥,次数减少。食物中含钙多也会引起便秘,如牛奶含钙比人奶高,因此牛奶喂养比母乳喂养发生便秘的机会多。过量补钙及过多摄入蛋白质营养物如蛋白粉、牛初乳等也会造成便秘。蔬菜中的纤维可以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有些小儿不喜欢吃蔬菜,也是造成便秘的主要原因。
2.习惯因素:由于生活没有规律或缺乏定时排便的训练,或个别小儿因为环境突然改变,也会造成便秘。
3.疾病因素:佝偻病、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腹肌张力差,或肠蠕动减弱,便秘比较多见。肛裂或者肛门周围炎症,大便时肛门口疼痛,小儿因怕痛而不解大便,导致便秘。先天性巨结肠和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患儿,生后不久便有便秘、腹胀和呕吐。
4.服用药物:服用抗生素等药物较多,肠道内益生菌就会减少,导致肠蠕动减慢,肠功能紊乱引起便秘。
宝宝发生便秘,如何护理呢?
应该根据不同发病原因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除了疾病因素,尽量从饮食运动方面着手。
1.饮食调整:尽可能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便秘的可能性较少。如果发生便秘,可喂加糖的菜水或果汁等。牛奶喂养的婴儿便秘时,可加滑肠食品。如橘子汁、红枣汁、白菜汁、水果汁。正在断奶期内的婴儿便秘时,可增加辅食。除了高营养的蛋类、瘦肉、肝和鱼类外,还要增加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及粥类,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等菜泥,以及香蕉、梨等。大些的孩子便秘时,应适当减少蛋白质类饮食,可增加五谷杂粮,多饮水也有助于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2.适当地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为宝宝按摩腹部。如果触及条索状物,轻轻地由上而下地按摩,促使大便下行排出。
3.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三个月以上的婴儿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幼儿可在清晨或进食后坐便盆,并应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4.适当活动:每日让孩子适当地运动,以促进肠蠕动。
5.适当使用开塞露和缓泻药:除医嘱外,不能常用开塞露、肥皂头通便,因为一旦形成习惯性便秘,更难纠正。要遵医嘱服用缓泻药,因为小儿消化功能不完善,用药不当可能导致腹泻。
6.中药治疗: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中药可适当应用 (需有医生的指导)。
问 处暑之后如何养生
答 王慧 王晓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医生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其意义有二,其一为暑之将止,其二为秋之伊始。总的来说,处暑节令养生,当以健脾润肺为主。
【山药】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山药又名薯蓣,是中药最重要的补益材料之一,怀山药与其他常用的补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相比,最大的区别,也是它的最大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因此历来被医家评价为“温补”“性平”,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即可以当成正常食物充饥使用,用者没有避忌,适宜于任何人群、任何体质,包括老人、儿童、孕妇和其他特殊人群。
【太子参】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太子参是 《中国药典》 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已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气,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为一味清补之品。
【蜂蜜】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由单糖类的葡萄糖和果糖构成,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而不需要酶的分解。蜂蜜所含的单糖,不需要经消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对妇、幼特别是老人更具有良好保健作用。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更适宜肺燥咳嗽、干咳无痰之人食用;适宜肠燥便秘,尤其适宜老年人、体弱者、病后、产妇便秘时食用;适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适宜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肝脏病人食用;适宜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食用;适宜神经衰弱、失眠患者以及肥胖者食用。
此外,健脾的食物也适合在处暑之后食用,如:鲫鱼、胡萝卜、苹果、莲子、芡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如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时坚持喝治疗祛湿饮品。秋季饮食应“少辛增酸”、“防燥护阴”,如核桃、乳品、百合、银耳、萝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热与助火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