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巴西利亚记者张峻榕
8月15日是中国同巴西建交43周年纪念日,当地时间当天,巴西国会巴中议员阵线在巴西众议院全会大厅举行中国移民纪念活动。该阵线主席福斯托·皮纳托向众议院全会递交提案,倡议将每年8月15日设立为“中国移民日”。
该提案指出,巴西是一个移民国家,各种族、民族人民和睦相处,但至今还没有设立中国移民纪念日。“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是对中国侨民的认可,他们帮助我们的国家书写历史,也将继续把历史书写下去”。提案得到了与会巴西代表的一致认可。
皮纳托向记者表示,巴西与中国是“遥远的兄弟”,两国作为新兴市场的突出代表,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巴西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充满好奇,却仍了解不足,两国应当通过多种途径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其中移民这一特殊群体能够发挥特殊作用,因此,“中国移民日”既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尝试。
华人移民巴西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多年前。根据里约热内卢国家档案馆外国人途径管理档案记载,第一批移民到巴西的中国人应为1808至1819年间陆续抵巴的中国茶农有658人。当时巴西摄政王若昂六世财政拮据,在茶叶和珠宝贸易上又频繁遭受英国商人压榨盘剥,若昂六世最终决定直接请中国茶农来巴指导当地农民种茶。可以说,第一批中国人正是凭借自身独特的农业技术和劳作经验进入了巴西,揭开了华人在巴的打拼史,并在此后的岁月里延续和发扬勤劳奋进、刻苦钻研的精神。
早期旅居巴西的华人资源贫乏、条件简陋,大多通过打零工和小商品贸易来积累启动资本,在拥有了自己的生意后,经营也将随着当地环境变动而饱经考验。巴西华人中著名的简健生在抵达巴西后就仅凭“4美元起家”,从打工攒钱开始,先后从事过小商品贩卖、饭店经营、煤炭进口、海产加工出口等一系列行业,最终得以跻身房地产行业。
除了努力和毅力,中国侨胞间的互帮互助也是华人立足当地的重要因素。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团体间的互帮互助,两个世纪以来,华人已在巴西为自身赢得了一席之地,收获了当地人的赞许和认可,同时也始终心系祖国、不忘故土。“九一八”事变后,远在巴西的侨胞就发起了抗日募捐活动,在此后的和平时期,在巴的华人华侨也持续为国内的教育、慈善与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时至今日,在巴华人总数已达30余万,除从事贸易、餐饮、地产等行业外,也在医疗、科研等领域发挥作用。仅在巴西利亚一城,就有十数位华人在当地大学担任教授,助力巴西数学、物理、计算机、纳米材料研究等技术领域发展。在医疗领域,更有华人通过不懈努力跻身当地主流医学界。毕业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宋南华医生在赴巴进行学术交流后,决定留在巴西继续从事针灸教学与推广事业,耗时八年攻读当地医学院并取得针灸专科医师执照,成为了首个获得巴西医学界认证的华人医生,为中医在海外传播作出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对大量旅巴华人的采访中,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华人在巴西立足生根最重要的力量正是来自强大祖国的支撑。当地华人表示,长久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海外华人权益的保护力度,我驻巴使馆一直在落地指导、领事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给予华人华侨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日益强大,巴西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旅巴华人在外才能“腰杆更硬、底气更足”。
(本报巴西利亚9月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