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在黄汲清的世界里,“全运会”这三个字熟悉而又陌生。“中国规模最大的运动会,每四年才有一届,参加就是荣耀。”这是出生于美国的他当初从父母口中获悉的概念,也是驱使其义无反顾回到故乡的动力。这并非17岁的黄汲清首度踏上这片养育了自己父母的土地,但得益于全运会史无前例地向华人华侨敞开大门,热爱游泳的他第一次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成为被写进全运会历史的那“八分之一”。
在这场关注度并不高的百米蛙泳预赛里,黄汲清的表现乏善可陈,未能晋级,脸上也总透着怯生生的情绪。在英语与普通话间切换,黄汲清始终有些表达不畅,或许正如他所说,“毕竟在美国从来没有机会参加这种规模的比赛。”更大的舞台,父母眼中莫大的荣耀,这是黄汲清渴望未来继续征战全运会的原因,在那些自小生长于海外的选手间亦引发共鸣。“很兴奋,又很好奇,这是毕生难得的机会。”与黄汲清同组竞技的陈嘉瑞同样自小生长于大洋彼岸。若非全运会的召唤,在游泳天才辈出的美国同年龄组最高排名不过52位的他,难有机会身处这样的大赛环境,更无法在同一片泳池旁见到自己喜爱的明星孙杨和叶诗文。
对于陈嘉瑞们而言,天津之旅是对父母口中那些关于祖国画面的探索。而对于在这座城市土生土长的石晶来说,解的却是乡愁。这位如今从事软件工程的业余射击选手10岁时右眼被剪刀扎伤,当年随父母前往美国就医并就此定居。时至如今,他仍对强光敏感,因而射击时重心极度偏向左侧,却从未放弃自己喜爱的运动。上周五飞抵北京,本周一即站上男子50米手枪的赛场,越洋两万里的石晶没能熬过资格赛,却实现了另一场梦,“作为天津人,没想到能在天津以运动员身份和祖国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石晶的全运梦不止为了自己,也为了圆母亲的梦———第二届全运会时,他的母亲也曾参与其中,身份是一位花童。
在规模庞大的运动员队伍里,这八位华人华侨终究只是少数,但他们温馨的故事却将成为本届全运会最具温情的点缀。 (本报天津8月3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