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你想听石破天惊的新技术,他却偏只说“生态圈”;你急着更新迭代,他却偏说要厚积薄发。论坛现场,谈及人工智能创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埃里克·格里姆森不急不缓,将在座者天马行空的思路慢慢拉了回来:人工智能创新,需要厚积薄发,更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促成更多互动联结,实现中国式“文艺复兴”。
关键词一厚积薄发
有这样一组数据证明了麻省理工的创新基因:1/4毕业生创办了科技创新公司;校友所创办的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创新型公司,创造出460万个工作岗位,而把这些公司的年销售额加起来,竟高达1.9万亿美元。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麻省理工也是不断引领创新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领域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这些,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埃里克举例说,在人工智能方面,麻省理工在1963年就着手制定相关研究项目并组建实验室。多位专家教授参与到这个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媒体实验室、数字科学实验室等。在这些实验室的共同创新之下,麻省理工的机械手臂等感应装置才逐渐成熟并付诸实践。还有麻省理工的检测系统,涉及地理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也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近期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才被企业重视并运用。
“我们要知道一点,很多的重大发展,得益于多年之前的基础研究。”
关键词二原创
每年,麻省理工都要推出大约800个涉及技术创新的相关专利。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麻省理工的实验室中已经储备了很多原创专利,比如使用机器学习的模型来进行医学方面的研究。埃里克举例说,在一些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已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治疗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预判病人的疾病走势,对治疗进行预判。此外,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依托遍布全球的校友和创业资源,这些实验室成果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合作机构和企业。
在人工智能时代,原创意味着主动权,“千万不要忘了掌握住核心基础研究和核心算法技术”。
关键词三生态圈
麻省理工校园中有很多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都是开放式的,不同学科老师可共用这些场所。某种程度上,这些实验室成了交流平台,不同领域能在此合作。
学校不仅请教授,还会请公司高管,共同为学生提供资源,教导学生如何开展市场营销的工作,如何打造团队,如何在知识产权方面规避侵权,如何在朋友之间建立起更好的关系进而形成团队创业。学校也为学生提供种子基金,帮助他们运营自己的公司。学校还会创设全球性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既合作又竞争。
在整个校园五分钟路程范围里,有很多大公司可跟学校实验室互动。学校周围还有20多家风投公司,能更好地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