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7
国际;专版

“五福同心”谊家园“幸福红包”来敲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1+6”和区委“1+6+1”文件精神,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友谊路街道切实发挥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谊家党建五福同心”为主题,共建“五福”谊家园,推出了“幸福红包”党建公益项目,驱动志愿服务从“给予型”转向“需求型”。

    街道旨在将“幸福红包”打造成志愿服务资源的“调度站”、项目的“配送站”、保障的“加油站”、活动的“枢纽站”、社区民情民意的“气象站”,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公益需求多样化、社区单位资源个性化、志愿者服务时间碎片化的问题,特别在供需对接、服务民生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增强了社会多元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自筹备以来大家积极参与,目前注册人数445人,150余家社区单位和3000余名志愿者发出“幸福红包”370余个,700多人从中受益。

    “需求类”红包聚焦民生现实需求。开展“线上线下”大搜索,实现“红包征集”无死角。着眼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经常为社区提供医疗咨询、健康讲座等活动,但长期存在上班时间停车难问题,通过发布需求红包,与周边居民区对接有效解决了上班时间停车难的问题。

    “服务类”红包汇聚社区服务合力。整合志愿服务供方优势资源,不断丰富共建协议内容,完善“幸福红包”的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单位、个人广泛参与社区共享共治。在创卫过程中,中国建筑工程三局的志愿者们发布楼道粉刷的服务红包,由密山二村居委会领取,使社区单位志愿者较好地参与到社区共治中。

    “福利类”红包反哺服务志愿者。建立“幸福红包”表彰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荣誉感。志愿服务单位和个人通过“幸福商城”栏目,发放福利类红包,通过积分兑换以实物、电影券、服务等形式给予志愿者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回馈。

    信息化平台实现高效精准对接。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后台对征集来的各类红包进行信息审核、归类整理,建立“服务日志库”、“服务标签”,志愿服务供方通过“幸福的我”栏目完善“志愿者标签”等关键字信息,不断优化充实“志愿者大数据库”,为志愿服务的高效检索和精准对接提供技术保障。志愿服务单位和个人通过“幸福认领”栏目一键认领红包,提升志愿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