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XR16
文汇学人;视界观

亲民的香港文化设施


由高座和低座组成的香港大会堂
荃湾大会堂位于地铁和人行天桥网络中
沙田大会堂和新城市广场共用室外广场
从早到晚客流不息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堂

    薛求理

    剧院、图书馆、市政服务大楼、医院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起到保障社会利益,让基层群众得到服务和休憩的作用。在一个城市,良好的公共建筑是市民的福利和骄傲,也是体现社会安宁、包容和可持续性的表率。香港半数居民的住家不足50平方米,公共建筑和空间及时地补充了日常生活的需要,是家的延伸。

    1950年代,战后香港满目疮痍,难民棚户铺满山脚市区,公共服务和公共建筑十分匮缺。阿伯克隆比爵士(Sir Patrick Abercrombie)在1947年的香港规划报告中写道:“公共设施严重缺乏……这样规模的城市,甚至没有会堂建筑。”因此,港府在安置难民的同时,也在积极筹备建设大会堂(City Hall)。1951年5月,市政厅委员会成立,代表55个民间团体的声音。1954年,港府在中环皇后像广场前填海,获得的土地用来建造渡轮码头和大会堂。大会堂由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布朗(Gordon Brown)教授设计,由工务署建筑师费雅伦(Alan Fitch)和菲利浦(Ronald J. Phillips)完成。1962年,耗资2000万港币的大会堂建成开放。

    大会堂占地11000平方米,主要由两栋建筑物组成。低座包括一个1434座的音乐厅、一个463座的小剧场、展览厅和饭店;高座包括图书馆和婚姻登记处。在此之前,只在商业街区如铜锣湾北角,才有以放电影或演粤剧为主的戏院。大会堂高低座之间,连廊围成花园,中间为12边形祭龛,纪念在二战中死难的市民。高座11楼,纵向高耸;低座横向展开,花园和连廊面对海港和皇后码头。这种高低的功能和建筑体量分布,得包豪斯校舍的神韵。高低错落的简洁设计语言,与当时欧美的主流现代主义作品一脉相承。透过楼电梯间前的落地玻璃,可以看见高座的图书馆馆内的活动,但出入则在侧面。开放的楼梯间外是大玻璃,行人上下,可以眺望维多利亚港。

    1960年代,香港经济比较拮据,这种崇尚简洁的设计美学,可有效地节约建筑材料。大会堂在中环的心脏,靠近皇后码头和爱丁堡广场,便于民众到达。它是多功能的,市民在此可获得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熏陶,各年龄层的使用者都有体验的机会。在建筑设计方面,大会堂是香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2007年,大会堂北面进行中环填海和交通改造工程,皇后码头被拆除,大会堂和港口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

    197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蓬勃向上,港府在沙田、荃湾、屯门等新市镇中心建设地区大会堂,这些会堂包括剧场(约1400座,可演出音乐会、芭蕾舞等)、展览厅和多功能活动房,均于1980年代建成。这一时期的设计都遵从现代主义原则,强调建筑的功能性,无过度装饰。新市镇的大会堂服务于本地区居民,大会堂边还设有图书馆、露天表演场地和婚姻登记处等。它们都处于新市镇中心公共交通交汇处,吸引着大量人流。人们在夜晚和周末去大会堂看演出;孩童在此参加各种课余活动;老年人在平台上做健身操。沙田大会堂面对着新城市广场,两者之间的大台阶供露天表演之用。在周末或晚上,这些地方经常热闹非凡。建筑本身的设计看似平凡,却满足了区内市民的需要。

    1982年,火车站迁往填海后的红磡,尖沙咀的海旁被规划为太空馆、文化中心和艺术馆用地。临海的香港文化中心建成于1989年,包括2019座的音乐厅、1734座的大剧场和303至496座(可依演出需要调整)的实验剧场及餐厅、大门厅等辅助设施,总面积82231平方米。音乐厅和大剧院形成L形的两翼,辅助设施见缝插针地遍布各处。文化中心和艺术中心的墙上贴有日本出品的艺术面砖。门厅联系着海旁广场和交通通衢梳士巴利道。人们可以在门厅内浏览各种海报和展览、观看演出、购买纪念品、喝咖啡等。人们还可以坐在大台阶上,观看周末在文化中心和艺术馆之间空地上举办的露天演出。据统计,香港文化中心每年演出近800场,入场观众人次达60多万。

    建成于28年前的香港文化中心是目前香港最“先进”的演艺场所。虽然硬件条件有些落后,但它与香港各处的大会堂一样,全天开放门厅,供市民和游客流连。香港的文化场所均处于地铁口附近,从早到晚客流不息,充分发挥了公共建筑服务社会的功能。

    2011年,晒了10多年地皮的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终于开工。在这片40多公顷的土地上,排列有10多个场馆,以期将最豪华的文艺场所在市中心的水边公园旁一起排列,成为城市的地标、象征和骄傲。但是,在文化区远离大多数市民、公共交通还未配套的情况下,这种文化区很可能成为普通市民遥不可及的“大白象”。建设文化设施总是怀着良好的愿望,但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类文化场馆更加接近公众,活跃市区。希望香港文化设施的亲民特色,可以持续发扬下去。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