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哲
因为一台网络综艺节目,嘻哈音乐似乎火了。一时间,“Diss (攻击)”“Freestyle(即兴)”“Homie(兄弟)”等行话成了流行语,网友开始戏仿嘻哈音乐歌词,写起押韵的段子。可是,还没等“一台综艺带火一种小众”这样的溢美之词飞一会儿,节目很快被更大的争议声包围。最近一期节目里,一位种子选手在比赛歌曲中,开启“嘴炮模式”,指名道姓地将其他选手挨个“攻击”一遍。口水战旋即从台上蔓延至台下,同行粉丝纷纷加入其中,留下鸡毛一地。
这已不是这个综艺节目第一次“引战”。第一期,节目组将嘉宾吴亦凡问选手“你有即兴说唱吗”的段落刻意剪辑在一起,令其成为网友的群嘲对象;紧接着在淘汰赛中,剪辑又放大了地下说唱歌手与偶像说唱歌手间的冲突。地下说唱歌手攻击偶像歌手“歌词是团队写的”,台上演出还没开始,台下“白眼”“打叉”的特写镜头先来一组。随着偶像歌手逐渐被淘汰,地下说唱歌手“内部矛盾”很快凸显。眼看“兄弟”被淘汰,实力选手号称要为其“复仇”,于是就有了引发网络骂战的“攻击之歌”,直指其他选手“给了多少好处”“表里不一”,更喊出狂言“将圈子烧光屠戮”。被攻击的选手也毫不留情,在朋友圈正面回击。
虽然在嘻哈音乐常见的“对战”中,两个歌手在同一个背景音乐中你来我往即兴说唱,自嘲、或是批评对方被视为一种技巧。但“对战”不等于一定要攻击贬损对方,既是技巧必有分寸。有位网友这样比喻:如果说“对战”是一场街头拳击赛,那么充满攻击谩骂的歌曲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
回溯嘻哈音乐的历史,在其诞生地美国,各种街头“帮派”一度与“嘻哈”剪不断理还乱。如今暴力血腥随历史翻篇,而“匪帮说唱”留了下来。其中的代表2PAC与B.I.G.更是所谓“攻击”的牺牲品。从出道前的惺惺相惜,到因误解而反目成仇,二人不仅把怨恨和诽谤写进歌里,还演变成了现实中的暴力火拼,直至他们相继遭遇枪杀方才落幕。
这样的故事,本该给嘻哈的后来者“血的教训”,可却被一些人当作“嘻哈”的所谓“文化基因”去盲目模仿。殊不知,他们所信奉的“无攻击不嘻哈”,其实正中了某些综艺真人秀所追求“戏剧化效果”的下怀。每一个经过“精心剪辑”的矛盾冲突,无非成就了个别歌手的身价和节目的话题度、点击量。
别把任性当个性,也别打着嘻哈的旗号,无底线地宣扬语言暴力。只有肆无忌惮的谩骂攻击,何谈音乐,更遑论文化。习武之人更需切记仁者无敌,对自诩真实表达自我、针砭时弊为己任的说唱歌手来说,这道理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