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10
文艺百家

那些遭遇批评的科幻大片


    《星球大战》:一座没有思想的里程碑

    《星战》单靠它的视觉冲击就可以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我承认它是里程碑,因为它把科幻电影的视觉标杆一下拔高了。例如,我们可以比较美国另一部系列科幻电影《星际迷航》,它的第一部在1979年上映,比《星战》还晚两年,但它的视觉效果和星战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基本还停留在前《星战》时代的视觉水平。

    但为什么又说它“没有思想”呢? 因为我对科幻电影是有标准的,我比较看重科幻电影的思想性。在我的标准里,像《黑客帝国》《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这类电影才是有高度思想性的,相比之下,《星战》确实没什么思想,就是一个王朝盛衰、少年英雄成长的故事。电影里的概念都是平面的,好坏分明的,是13岁少年都能够轻易理解的。不过,它虽然不能启发观众去思考任何内容,但它太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了,我想这是它能成为里程碑的根本原因。

    《世界大战》:变成“剧情片”的科幻片

    《世界大战》似乎变成了一部灾难片,甚至成了“剧情片”———只见汤哥带着两个孩子一路逃难,汤哥之爱妻爱子之心、儿子之青春期叛逆、废墟中幸存者之精神苦闷等等。影片还暗示汤哥本来可以是一个很优秀的战士,但他为儿女拖累,始终未能为人类的和平作出多少贡献。这些故事和情怀,为什么要充满一部本来应该是科幻的电影? 人们去看科幻电影时,难道会抱着和看剧情片一样的期望?

    我对科幻电影通常抱着两个期望:一是希望影片的故事情节能够构成“思想平台”,由此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二是希望影片可以拓展观众的想象力———哪怕仅在视觉上形成冲击也好。这当然有可能只是我的偏见,但窃以为多少还是有些道理的。持此两条标准来衡量此次的《世界大战》,基本上可以说是交了白卷。影片思想上没有任何挖掘,自然没有深度;让人类一味在废墟中逃难,也就很难发挥什么想象力,即使只是搞一点视觉冲击之类,恐怕也没有什么空间。

    本报见习记者 王筱丽 根据《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 整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