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婷)曾几何时,每一对新人都有一份这样的婚书:唯美的祝词,隽永的小楷,独特的纹样……昨天是中国传统佳节七夕节,上海市文联和虹口区委宣传部联手推出“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活动”,为新人献上有温度的手写婚书。
海派文化中心会场里,喜庆气氛扑面而来,灯笼、花轿、大红喜字……无不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刘小晴、戴小京、黄仲达、杨耀杨、赵伟平、陆维中、张正宜、余军等小楷名家端坐案前,现场挥毫,为新人手写纪念婚书。著名篆刻家韩天衡也为该活动专门治印 《百年好合》,并于现场盖印赠送新人。
2009年,中国书法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书法原本是文人日常书写的手段。“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拓宽书法艺术服务人民的渠道和手段,让书法的实用价值得以重新回归。”市文联党组书记尤存告诉记者,手写婚书的历史颇为悠久。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书仪》类著作,目前留存下来可见最早的婚书是唐代书仪,出现于敦煌文献中。这里所指的婚书是“订婚书”,而不是结婚证书。但是,有了这份文书之后,双方父母便可以以亲家相称,两位男女也成为未婚夫妻。
据上海大学中文系黄景春教授透露,真正意义上的结婚证书出现在民国时期,一些“文明人”在结婚前到店铺买空白的证书,填写上结婚者的年龄、籍贯等,并书写上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的名字。婚书内容五花八门,可以抒情,可以表达志向,也可以写上自己的诗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39年与吴树琴结婚,他在婚书上写了一段散文诗般的文字:“天也喜欢,地也喜欢,人也喜欢……从今以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据透露,本次活动后,虹口区民政部门将继续限量发放结婚纪念证书,让书法艺术融入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