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29日 星期二
7
教科卫;广告

“又快又好救治心梗”获最新突破

仁济医院心内科在国际学术大会发布有关救治策略重大进展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袁蕙芸)心梗抢救需要争分夺秒,但怎样才能给患者又快又好的救治,医学界还在不断探索最优策略。昨天,在国际心血管两大顶级学术会议之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上海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团队发布了有关急性心肌梗死(STEMI)救治策略的重大进展,即与现有指南推荐的直接介入治疗相比,溶栓后介入治疗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还优于前者。该研究被作为今年唯一入选该会议“最新突破性研究专场”的中国研究,向全球推介。

    作为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最受瞩目的学术专场,“最新突破性研究专场”历来汇聚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今年,仁济医院何奔教授携名为“EARLY-MYO-I”的急性心梗救治策略研究成果登上该讲台。该团队这项为“溶栓后介入治疗”正名的研究,对全球心梗救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急性心梗是威胁人们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0万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抢救原则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早期的再灌注治疗,尽快恢复心脏的血流供应是根本。传统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有两种,即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前者是通过静脉给予溶栓药物,达到减轻或消除心脏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效果;后者是直接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处运用支架或球囊扩张,从而使血流再通。由于直接介入治疗的疗效较单纯药物溶栓可靠,再次梗死的发生率较低,直接介入治疗策略逐渐成为STEMI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案,也是国内外治疗指南的一类推荐。

    然而,我国STEMI患者接受直接介入治疗的比例不到1/10,而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在指南规定的时间窗口内接受及时的治疗。很多患者在等待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错失了及早再灌注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我国尽管介入治疗明显增长,急性心肌梗死总体死亡率却没有相应降低的原因。

    急性心梗病人如果没有条件做直接介入治疗,应如何处理?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疗效是否相同?针对这一问题,何奔教授带领仁济心内科自2011年起开展了系列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新策略,有机结合了药物溶栓治疗的“快”和直接介入治疗的“稳”,为无法获得及时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基于前期研究成果,仁济心内科联合国内七家心血管中心实施了“EARLY-MYO-I”研究。最终研究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地理交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可及性等情况,采取最有益于患者的治疗策略的医疗理念。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胸痛中心的背景下,该研究成果也将有助于各级心血管医师更好地理解急性心梗的救治策略选择,为我国心梗分级医疗资源布局和网络化救治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参考依据。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