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7
运动

全运“变脸”,引领中国体育改革


    ■本报记者 谷 苗

    海河之滨,逐梦远航,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正式启幕。体育健儿点燃激情与梦想,全民共享体育荣光。

    这是一届不同以往的全运会,多项“破天荒”的创新举措,让“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落地生根,将全运会的综合价值全新呈现。全运会“变脸”,成为引领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促进体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风向标”。经过58年发展和积淀,全运会正回归“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初心”,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打造全民共享体育盛会

    业余选手与体坛明星同场竞技,华人华侨运动员首登全运舞台,这些曾经的“不可能”,如今都因全运会的改革创新而真实存在。

    本届全运会,赛事组委会前所未有地敞开大门,向普通百姓、业余高手和华人华侨广发“邀请函”。在首度设立的19个大项126个小项的群众比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体育爱好者,通过“我要上全运”变身参与者。他们当中,7620名“草根”高手跻身决赛阶段,登上原本只属于运动精英们的专业舞台。除已结束的17个项目,乒乓球和羽毛球两大人气项目的群众比赛,将在未来13天里展开较量。

    除增设群众比赛,本届全运会还在田径、游泳等六个项目上,为高水平业余运动员提供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的机会。经过预赛选拔,22名业余高手成功达标,亮相自行车、铁人三项和网球三个项目决赛。受国家体育总局《相约全运会 共筑中国梦》之邀,八名华人华侨运动员将上演全运“首秀”,参与马术、射击、田径、游泳等四个项目的决赛竞逐。

    在“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办赛理念下,“变脸”后的全运会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体育盛会。打破业余与专业、国内与国际的界限,更多人因“零距离”感受体育的拼搏、荣耀与快乐,拥有满满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解除竞技体育“利益捆绑”

    为淡化功利色彩,改变“唯金牌论”,本届全运会取消金牌榜、奖牌榜,不再分别对各参赛代表团队的金牌、奖牌和总分进行排名,奥运成绩不再带入全运赛场。这一改革的用意正是解除竞技体育的“利益捆绑”,让全运会成为展示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舞台。

    过往几届全运会,因“金牌至上”产生的乱象,一度令这项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体育盛会形象受到影响,关注度和影响力明显下滑,全运赛场的纯粹性遭到破坏,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坚决反对不择手段、通过不正当方式争夺金牌。”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刘晓农直言,本届全运会取消金牌榜,旨在从根本上改变“金牌至上”的政绩观。

    竞技场上,成绩从来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随着金牌榜和奖牌榜淡出历史舞台,全运赛场因利益之争产生的积弊有望得以清除,竞争环境也将更加纯粹。“取消金牌榜,将更多关注放在参与过程和全力争取优异成绩。”如刘晓农所言,抛开金牌和政绩的枷锁,让运动员放手拼搏,展现最好自我,这样的全运才能为中国体育良性发展和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一方净土。

    “跨”出奥运备战全新路径

    强调全运惠民,淡化金牌意识,并不意味着放弃全运会与奥运争光计划的对接。本届全运会在比赛设项和组队模式上大胆创新,在杜绝急功近利攫取奖牌的同时,统筹各方资源,探索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全新路径。

    在国际奥委会宣布对东京奥运会进行项目调整后,全运会设项也作出相应调整,引入轮滑冰球、空手道、三对三篮球等项目。为将跨界选材的新思路与全运平台相结合,田径、游泳两个基础大项增设青少年组比赛,同时面向各年龄层增设跑跳、骑跑等全能小项。在竞赛杠杆的作用下,各省市开展跨界选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些好苗子在全运赛场崭露头角。

    比设项更具“颠覆性”的措施,无疑是打破地区壁垒,在10个大项49个小项(四人及四人以下项目)上鼓励跨单位组队参赛。未来13天里,马龙与许昕的“龙蟒”组合将现身全运舞台,国乒豪华阵容将献上多场最高水平的较量。拥有孙杨、宁泽涛、苏炳添、张培萌等明星的游泳和田径赛场,也将出现“国家队大战地方军”的画面。

    “打破参赛单位的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既保持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完整性,又提高全运会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达到为奥运备战工作探索新路径的目的。”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表示,这一新政有效提高了备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全运会培养和锻炼竞技体育人才的平台作用。 (本报天津8月27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