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4
记忆

七夕何夕,天上鹊桥,人间乞巧


明人仿仇英 《汉宫乞巧图》 卷局部
月曼清游图·七月·桐荫乞巧 (清) 陈枚
七夕乞巧图·投针 (局部) (唐) 佚名
连环画 《牛郎织女》 墨浪画

    本报记者 陈晓黎

    又是一年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七夕,一个藉由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而来的节日,在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一个民族的民俗、节庆,往往是其历史的活化石、文化的活标志。七夕节的起源、流布和变迁,也在相当程度上提示中华民族后人,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七夕的主题经历了星辰祭祀、幸福乞求、人间竞巧等历史变化,渐渐成为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在丰富的七夕民俗活动中,隐藏着华夏子孙对祖先生活的记忆,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时间点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作为节日,是秋季开启、女红伊始的标志。

    早在春秋战国,古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天文星象知识,织女星牵牛星等的记载,都有文献可查。比如《诗经·小雅》中的《大东》,写一个久离家园的西周征夫,黉夜行脚,举目四顾,但见银河横斜,星斗满天:“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 《夏小正》也有记载:“七月,秀雚苇。狸子肇肆。湟潦生苹。爽死。荓秀。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则旦。”

    织女星由一大二小三颗星星组成,每年初秋,当银河从南到北横亘夜空,当明亮的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七月开始了,收获的秋季到了。“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黄昏之后,农人们仰望头顶的夜空,总会看到明亮的织女星最先出现在深邃的天幕上,由两颗较暗淡的小星形成的织女星开口朝向正东,那里,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的,就是牵牛星。

    《汉书·律历志》载:“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从星纪来说,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是“星回岁终”新旧交替的时节,因此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作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内容也便由此而来。

    七夕,不在农历七一而在七七,还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有关。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阶段性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乞巧对秋月 穿针拜九宵

    七夕成为一个民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情形:“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做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绶。”又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巧针与开襟缕,俱以习之。”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为什么七夕的主要习俗是乞巧?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则必须七月织布,八月缝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在这一天陈设针线,祈求心灵手巧,既是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也是促使女性勤于女红的有效形式。因为传说中的织女是天上神仙世界中的巧妇,玉手舞金梭,能织出彩霞般的锦绣。做得一手好女红,既是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家庭幸福稳定的保障。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汉代有穿针、曝经书晒衣裳、食糜;到晋代,又有祭祀乞福:“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织女。”“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陈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后方得。”唐代时,活动增加到九种,比如“七夕乞巧,使蛛丝结万字”,又比如“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开元天宝遗事》载:“帝(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伊始,七夕成为一个正式的法定节日,全国放假一天,各地提前办有乞巧市集,热闹鼎盛,全民欢娱。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阗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大人忙着晒书会、结彩楼,儿童忙着执荷叶、着新衣、吃果食,更有“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花样繁复。到元代,乞巧节明确为女孩儿节,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人们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结彩线,穿七孔针。

    牛郎织女,鹊桥归路

    自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

    这个将星辰拟人化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一天七次移动忙,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史记天官书》 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在秦初,七夕是作为一个婚嫁的禁忌日而存在的。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大量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竹简,按其中的 《日书》记载:“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说牵牛没有娶到织女,三次都没有成功。因此,在早期阶段,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纯粹的悲剧。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 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织女、牵牛从星辰而拟人化,呼之欲出。

    到南北朝时期,牵牛、织女的传说,已经以夫妇出现。《荆楚岁时记》有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至此,“牛郎织女”的故事基本成型,情节也有了最初的起承转合。此后历经嬗变,民间演绎,形成了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孤儿牵牛偷藏了下凡沐浴的织女的衣服,二人结成夫妻,男耕女织,养儿育女,却被织女的母亲皇母娘娘以违反天条的名义施以惩罚。织女被虏回天庭,牵牛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紧追不舍,于是皇母娘娘以玉簪划出银河,天人相隔。后因织女日日思念儿女夫君,感动天庭,遂有了一年一度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幸福就在于男耕田来女织布,幸福就在于不畏皇母娘娘的强权,幸福就在于忠贞坚持……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极大丰富和锻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也给历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素材。白居易《长恨歌》 里有缠绵悱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秦少游《鹊桥仙》留下千古绝唱:“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乞巧怎么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人的手“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女孩儿们在七夕这一天,总会找她们心目中最巧手的织女讨要些巧手的技艺,于是,这个节日又叫“乞巧节”。

    实际上,在古代,七夕节可谓女性的节日。每到七七,妇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节日期间,还会举办各种祭祀及智力游艺活动。如祭拜牛郎织女,瓜棚下听“天语”;穿针试巧、投针 卜巧;七姐妹结盟;接露水、种生;祭七夫人、魁星、文昌、关公、天孙诸神;等等。而七夕节的用品则有牛郎织女年画、七夫人像、乞巧楼、乞巧针、乞巧果、七巧板、磨喝乐孩儿等。

    不同的地方,乞巧的方式和所用物品都各不相同。

    在胶东地区,至今还有七夕结七姐妹的传统,她们围着针和线,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织女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72样好手段。”

    投针验巧

    明人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 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清朝英廉等奉敕编纂的《日下旧闻考》中亦有相似的记载。

    投针验巧过程是,在七夕节前一天用水碗盛满清水置于阳光下晒,称为“晒水”。经过暴晒,碗内水面上会形成一层由微尘、微生物组成的薄膜,叫做“水皮”。节日的午后,女伴们相约一起到院中,轮流手捏钢针轻轻丢到碗内,要小心让钢针借助水皮的托举浮在水面之上,不能沉底。然后,大家一起观察阳光下钢针在碗底形成的投影,影子形状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投影的样子像一把梭是最好的结果,说明织女愿意赐巧给这位丢针人;如果像个棒槌则会引来同伴们的嘲笑,因为这意味着丢针人没有得到织女的垂青,接下来一年里双手会很笨。

    蛛网应巧

    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 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观云乞巧

    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下雨接水,用这种水洗脸、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做巧菜食巧果

    在山东荣城,七夕之前流行做“巧菜”,女孩儿们在酒杯中培养麦芽,以长短判定巧拙。另外,她们还会在这一天做巧花———也即是用面制做出各种带花的面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为“巧果”。

    很多讲究的人家,都会让女儿们来做“巧食”,虽然也只是常见的饺子、面条、油果或馄饨,但这极有可能就是长辈们的一次考试。而在这一天,民间的糕点铺也不会闲着,他们会做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用以送人,好讨个口彩。

    迎仙拜织女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七夕节到来之前,姑娘们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意,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再用水浸泡,使之发芽,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之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空跪拜,称为“迎仙”。

    种生求子

    女孩子种生求子,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小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越做越精致,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