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
复旦大学商科创立,这在当时中国大学中尚属首创。复旦商科以“灌输近代商业管理与经验,造就适于实用之商业专门人材”为宗旨。
1918年
复旦商科师生在薛仙舟的引导之下,拉开了中国早期商业合作运动的序幕。
商科师生正式创设复旦合作商店。因设立时间或在3月30日正式成立的北京大学消费公社之前,复旦合作商店或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合作社。该商店由复旦资深教员何乐清担任总 (经) 理。
1919年
复旦商科学生发起创立复旦义务学校,办学目的是“挽救四周荆棘丛中无数娇弱花一般的失学儿童”,学校开办有国民班、高小班、特别班等。
薛仙舟与商科学生在复旦创设国民合作储蓄银行,这是中国最早的信用合作社,开展了活期存款、零存取、普通定存、物别定存、贴现放款、抵押放款、买卖证券、信用透支等业务,在校内设有营业部,并完全由学生负责各项工作。
同年,商科师生发起成立复旦平民周刊社,后改称平民学社,并出版了中国早期合作事业最重要的理论刊物——《平民》 周刊。周刊职员主要为复旦大学商科学生,早期稿件主要来自复旦商科《平民》 周刊社社员。该刊影响日益扩大,到1922年每期发行量达到6000份。
1920年
首次分为理财和商业两系,后改称为银行金融系、工商管理系。
1921年
始设商科学长 (即主任) 一职,蔡竞平出任首任商科学长。
1922年
李权时接任复旦商科学长并任教,参照美国学制推动复旦学分制改革和商科系科、师资的扩充。
1924年
重订商科课程表,专业课程增至34门。课程基本完善,大学必修、商科必修、专系必修及各系选修一应俱全,有机结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1925年
复旦商科扩充为普通商业系、银行金融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和国内外贸易系等五个专系,并有进一步增设交通运输系和保险系的打算。
1926年
由1923级商科学生李云良、焦雨亭等发起成立经济学会,当年11月,复旦商科经济学会举行第一次讨论会,题目为“中国贫穷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1927年
复旦商科首次招收女生。按院计,商学院招收女生居全校第二 (第一是文学院);按系计,银行学系招收女生居全校第一。
1928年
商学院师生组织创立商学会,商学会是当时全校规模最大的学术研究团体,下设总务部、出版部、研究部、演讲部、参观部、运动部、游艺部、图书委员会等。
1929年
复旦大学商学院成立,设普通商业系、银行学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
同年,商学会创办 《商学期刊》,该刊一方面各方征求财经界专家学者的稿件,同时为锻炼提高商学会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侧重刊载本校师生的研究成果,尤其增载学生的论文。
1930年
李权时出任商学院首任院长,同年,校务会议取消商学院普通商业系。
1931年
应会计学系主任钱祖龄和工商管理学系主任吴德培之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肯来博士辞职后到校演讲。
1933年
教育部取消复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系和国际贸易学系,此时,商学院仅剩下会计学系和银行学系,成为全校系科最少的学院。
1934年
周德熙接任银行学系主任。在此期间,银行学系办学成绩卓著,为复旦大学最为著名的学系之一。“一部三十年来的中华银行史料,也就是一部三十年来的复旦大学银行系的史料。”
1935年
金国宝接任会计学系主任。金国宝是中国统计学奠基人之一,最早将统计学引入中国。
1936年
谢霖接任会计学系主任。谢霖是中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是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也是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被称为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
1938年
复旦大学西迁至重庆,选择菜园坝和北碚两地作为校址。商学院迁至重庆市区,1939年日机轰炸后,商学院迁回北碚继续办学。同年,复旦大学增设统计系。
1939年
李炳焕继任商学院第二任院长。1945年
复旦大学迁回上海江湾复课,商学院随校回沪。
1946年
复旦合作系成立。1949年
国际贸易系恢复。1952年
复旦大学财商学院会计、统计、企业管理、银行、贸易、合作6个系及统计、贸易、银行3个专修科调出,组成上海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