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易
实习生 吕恒
20岁的陈柠 (化名) 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好好地在厂区行走,竟也遭遇飞来横祸———一辆叉车从她背后撞击,导致她双腿跟腱断裂。
双跟腱断裂修补术后,除了能够在有支撑的状态下短暂站立外,陈柠基本以轮椅代步。 “上天待我不公!”工伤事故发生后,她无数次向阳光康复中心的社会工作者控诉,“为什么要我承受这么大的不幸?”可是发泄完不满,她的嗓门瞬间又低了下去:“我大概一辈子都只能坐轮椅,无法独立行走了吧?”自卑感和焦虑感交织于一身,陈柠的情绪总是时起时落,极不稳定。未来能否复工就业?能否独立自理而不是在家依赖父母?她陷入无限迷茫………
“全市每年的工伤人数约在6万人左右,其中申请工伤康复的有1000多人,84.7%的患者都由我们收治。”上海阳光康复中心职业社会康复科负责人郭奚告诉记者,“工伤病人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对他们而言,最主要的康复目标就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经过社工协调,到新的岗位去工作。”
像陈柠这般因意外造成身体伤残,留下心理阴影的工伤患者不在少数。25岁的张乐成(化名)工作时不慎将右手卷入机器中,造成右手中指离断。创伤后,由于自信心丧失,他一下子变得消沉寡言,且应激障碍严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悸、呼吸困难、噩梦等生理反应。
针对这一类的工伤职工,阳光康复中心为他们每一个人配备了专属的康复团队。团队一般包括医生、治疗师、护士和社会工作者,有时还会加入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以陈柠为例,经过团队会议讨论,医生为她制定了3个月的住院康复期,出院目标是“逐渐脱离轮椅、拄拐等辅助器械独立步行,基本能够正常行走。”
面对医生设立的康复目标,一直渴望回归正常生活的陈柠却流露出了些许畏缩———社会工作者通过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等专业工具,成功捕捉到了这点细微的内心波动。为了防止在介入过程中扩大陈柠的恐惧感,社会工作者不再催化陈柠的情绪宣泄,转而肯定她的具体行动,促使她正面积极地面对生活———“我还年轻,我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整个康复服务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陈柠共进行了13次康复辅导面谈,与单位电话沟通工作安置协调九次,安排工厂实地探访一次。最终,陈柠顺利地返回原单位工作。
“工伤病人离岗时间越短,工作意愿就越强,康复效果也越好。”职业社会康复科负责人郭奚介绍道,边康复训练边准备复工,是工伤病人的最佳治疗状态。事实上,工伤职工参加康复治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经职业康复后的工伤职工,再就业率可达78%。
目前,康复中心职业社会康复科共有15个工作站,可以模拟60个不同工种的工作情景,包括驾驶员、水管工、组装工、搬运工等等,基本能够匹配所有患者的工作岗位。“对于需要练力量的工伤病人来说,模拟搬砖远比举沙袋来得有趣,因为这个场景设置更接近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郭奚向记者展示了铁架上一排的“砖头”,上面标有5公斤、6公斤、8公斤等不同字样,“康复治疗师会在了解工人岗位所需的体能后,慢慢推进训练的时间、频次,直到他们完全达到胜任工作岗位的水平。”
为了使工伤病人时刻明确自己要回归工作岗位这个目标,康复中心还为他们定制了统一的蓝色工作服。“让他们穿上工作服,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早点做好返岗的心理准备,这样康复训练起来更有代入感。”郭奚解释说。
如果工伤病人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原单位,康复中心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并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再培训服务。比如,开设电脑制图、网上创业、缝纫、热转印等课程,帮助这部分工伤职工重新择业。此外,发挥病人对病人的影响,也是康复中心的亮点之一。郭奚介绍:“我们会把一些已经康复并成功转业的工人请回来当讲师,鼓励在院的工伤病人积极参加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