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今天,《海边的曼彻斯特》 将在国内66个城市、190家影院的270块银幕上开始放映。严格来讲,这一刻距离该片的全球首映已过去了八个月。但在业内,尤其是艺术电影观众群里,这依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开端———它代表着国内开始试水分线发行,意味着一条“无形”的艺术院线渐渐成熟。
本片由肯尼斯·罗纳根自编自导,卡西·阿弗莱克主演。影片塑造了一个背负沉重过去的中年男子,他回到家乡,担负起侄子监护人的职责,内心却没有一刻逃离得了过去。这样一个陷入无边绝望的人物,展现出电影对生活最大的诚实,也重重敲击了人心。论艺术性,从世界各地的影迷口碑到115个全球奖项,都反复证明了它是佳片无疑。
到艺术影展看世界上的优秀电影,这样的认知早已是国内影迷的共识。每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抢票的经历大家并不陌生。许多热门佳片,“手慢无”是常态。两大电影节之外,京沪等地也分别有不定期的艺术影展。可为什么这一次《海边的曼彻斯特》 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事情要从去年年底讲起。当时,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多家发行公司成立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被视为艺术院线的雏形,在业内引发过不小的关注。理想中的艺术院线,应当能长久地多场次放映艺术电影,好让影迷随时能从铺天盖地的商业片中抽离出来,切换一种观影体验。可实际上,无论是全国艺联此前的放映,还是其他放映点策划的影展,本质上都是指定影院、指定场次、指定票价的针对性放映。“《海边的曼彻斯特》 作为全国艺联推出的第一部分线发行影片,理论上讲,联盟内的270块银幕可以在密钥期内无限量放映。”该联盟的项目负责人汪忆岚如是说。
换言之,影展是限量版的,分线发行是按需供应的。前不久全国艺联策划的“意大利辉煌艺术电影展”恰好能体现分线发行的好处。汪忆岚告诉记者,按照版权确权,该影展在联盟旗下总共能放映500场,都是定点、定时、定价,“后因上海影迷的需求实在旺盛,我们从其他地方调配了几场过来,但总数一定不能超。”若那次影展采用的是分线发行手段,那么联盟内的影院可在密钥期内,根据真实的市场反馈自由安排场次与票价。
《海边的曼彻斯特》 是分线发行的开端。未来,全国艺联还有更为多元化的尝试。比如,在即将启动的“郑君里回顾展”中,为 《奋斗》 做单部影片的分线发行,对其他影片按需策划。又比如,年内 《不成问题的问题》 全国公映时,全国艺联可能会先期试推分线发行,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所有的商业院线。至于海外优秀影片,全国艺联可能会在该片积累一定的口碑之后,选取合适时间在国内做发行。
艺术电影做长线发行究竟能有多少市场潜力,谁都无法确定。但全国艺联迈出的第一步,必然会为中国的艺术电影发行带来可参考的数据、可借鉴的经验,并激活潜在的艺术电影观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