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25日 星期五
5
时评;国内;广告

聚焦文艺评论与中华文艺创新发展

海峡两岸暨港澳专家学者齐聚哈尔滨研讨


    本报哈尔滨8月24日专电 (记者周渊) 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新的挑战,文化学术研究和文艺理论评论事业如何阐述、激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走向,如何对“固本”与“开新”做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术回答?8月22日至24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提出的上述文艺评论前沿问题引发与会专家们的思考和共鸣。

    本届论坛以“文艺评论与中华文艺的创新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黑龙江省文联主办,涉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80多位知名文艺评论家、文艺家和专家学者围绕文艺评论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传统及传播、中华文化复兴、网络文艺发展等议题,共同为当代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建言献策。

    专家们认为,文艺评论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应该像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引导创作、捍卫真理、启迪思想。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提出,充分尊重并发扬传统资源,开显文艺评论的“汉语性”尤为重要。一方面不拒斥吸收其他优秀的文明成果,积极汲取与自己文化构造相契合的养料;另一方面不忘传统本位,不因西方艺术观念占据主流而患得患失、自轻自贱。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认为,当代文艺评论与文化传统之间既要传承文化脉络,也要与时代相融合,二者的对话要注重挖掘文化传统的理论资源,对其进行创造和转化。

    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认为,文学和艺术批评不能仅仅理解成学术研究,还应该对文艺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解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