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报记者 叶辰亮 撰文/本报记者 王柏玲
再过一周,中小学生将告别暑假,迎来新的学期。这个夏天,上海遭遇罕见高温。对天性好动的孩子们来说,热浪阻挡不住他们外出的脚步,但在不少家长眼中,假期却是“比学赶超”的最佳时段,与其让孩子在家疯玩,不如背上书包去培训机构报到。
事实上,设置暑假的本意是让孩子们从紧张的学业中暂时解脱出来,放松一下身心,伸展一下筋骨,增加一些培养兴趣、了解社会的机会,而如今各种名目的培优补习班却再次把他们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拉回到枯燥的课本习题中……
送孩子上培训班,各家有各家的原因。有的孩子基础弱,正好趁着假期查漏补缺;有的孩子学有余力,课堂上“吃不饱”,假期里可以作进一步提升;而更多的孩子则是出于恐慌心理而盲目超前学习,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家长们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弊得失,但不少人实在是出于无奈,年幼的孩子放假在家无人看管,或者整日与手机、电脑为伴,不如放到培训班,一来可以解决托管问题,二来也多少可以学些新知识。
今年暑假伊始,团市委、市文明办、市教委等部门联手推出432个爱心暑托班办班点,5万个名额瞬间报满,暑假托管的社会需求可见一斑。但更多的家长只得求助于市场上各类培训机构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除了培训补习,这道暑假难题难道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 连日来,记者在申城各大博物馆、运动场、游乐园里捕捉到不少多彩多姿的假日即景。正如教育专家主张的,暑假学习应该与课堂学习互为补充,组织外出旅游、进行体育锻炼、参加文体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对提升孩子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是不错的选择。缤纷暑假,不仅需要家庭为孩子量身定制,更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给孩子们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创造更多机会,营造更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