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唐玮婕) 上海自贸区文化产业“全景图”昨天首度浮出水面。得益于近四年来持续改革创新带来的制度优势,区域内文化类企业注册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企业类型更从传统行业跨越至软件技术、印刷业供应链服务、主题游戏等不同专业领域,文化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自贸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作为上海自贸区文化板块的开发与运营主体,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此次尝试总结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并发布 《上海自贸区文化艺术蓝皮书》。
根据蓝皮书提供的调查数据,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保税区域企业注册总数量、文化类企业注册数量及企业注册资本均快速攀升。2013年,保税区域企业注册数量4416家。其中,文化类企业57家,文化类企业注册资本6.4亿元。经历扩区之后,截至今年6月,保税区域企业注册总数达3.8万家,其中文化类企业新增208家;而陆家嘴金融片区 (含世博区域)、张江片区、金桥片区等区域,企业总数及文化企业数量也保持稳步提升。
井喷式增长的企业数量,不仅为自贸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多种类型的注册企业更有利于文化艺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事实上,从保税区域开始,随着上海自贸区扩容及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挂牌,越来越多更适合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文化类企业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上海) 集结,引入的文化企业从传统行业进一步扩展到软件技术、印刷业供应链服务、主题游戏等多个文化专业领域,文化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副董事长、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环中表示,以交易中心为核心,以文化项目为支撑,以服务质量为保障,上海自贸区正在积极构建文化产业大平台,通过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将艺术品展示与艺术品销售融为一体,打造新颖的艺术品交易平台,积极拓展艺术品交易市场。
在文化创意产品交易方面,借助国家博物馆这一中国文化“会客厅”的丰富馆藏,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国家级IP (知识产权) 资源———“文创中国”中国大区运营中心已经成功引入。博物馆的IP资源将通过“文创中国”平台,解决设计、生产、销售、推广等问题,使IP资源得到与社会资源充分对接的机会,获得最大化的开发利用。
未来,上海自贸区的文创产业还将跨界融合各类优秀品牌,创造更多精品,使产品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联合国内各大文博单位,深度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共同对接优质强大的产业资源,开发出优秀的文创产品,说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我们将积极打造自贸区文化艺术生态圈和产业链,推进文化艺术产业与科技、金融深入融合。”胡环中说,无论是文化艺术交易大平台、贸易大通道,还是艺术大金融都将在自贸区内扎根拓展,催生出文化艺术产业的新业态,开创文化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