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19日 星期六
6
经济观察

生鲜电商 重回风口


    本报记者 徐晶卉

    盒马鲜生一年半时间在上海连开十家门店,马云亲自上门试吃;腾讯系每日优鲜完成C轮融资,继北京市场后,上海、深圳市场也相继实现规模化盈利;中国最早创办的生鲜电商易果生鲜8月初获得了阿里巴巴3亿美元D轮融资,迈入高度发展轨道……这个夏天,上海乃至全国市场,哪个细分行业最热闹,恐怕非生鲜电商莫属。

    “在消费升级、移动互联网发展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共同作用下,生鲜电商已经再次回到风口。”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认为。而业内人士认为,从电商的层面上来讲,这波生鲜电商重回风口,同时宣告着一个讯号:在中国生鲜行业,所有入场券都已经发完。

    规模化盈利

    8月11日,每日优鲜开始在北京和上海启动更大规模的线下投放,在北京上下班人流量较多的公交站共计投放了超过千块广告牌,在上海也包下了十余条地铁线,试图邀请“两亿中国人用每日优鲜”。这是这家公司继今年3月启动线下投放活动后,展开的新一波猛烈攻势。

    每日优鲜这波广告攻势背后的底气,来自上海和北京市场规模性盈利的现状。一位每日优鲜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地区实现规模化盈利之后,每日优鲜开始布局同样高密度客流的华东和华南地区,首战告捷,市场反响良好,目前每日优鲜在上海和深圳已实现规模化盈利。有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线下大规模的投放,意味着每日优鲜或许要将盈利的商业化模式进行模式复制。

    生鲜电商在资本的催化下,此前数度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模式早熟,资本几度趋冷。今年,伴随新零售的高速挺进,生鲜电商再次回到风口,生鲜电商企业纷纷证明了各自的盈利模式,结束野蛮生长阶段。而区隔分水岭的一个关键指标,就在于盈利。

    事实上,在上海市场,除了每日优鲜之外,另一家由阿里巴巴孵化的新零售企业盒马鲜生也宣布,去年1月开设的首店上海金桥店已经实现了单店盈利。这家“重资产”的线下店铺,通过反其道而行的“线下向线上导流”模式,完成了逆袭,开始走入高速扩张阶段。有意思的是,相较于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却选择了去长尾化的轻量模式实现盈利,去掉了冷链中复杂而多余的步骤,放大了净利润。

    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Trustdata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报告》,综合生鲜领域几家生鲜电商的整体规模以及增长速度来看,行业格局正在呈集中化趋势,头部App用户规模增长明显。

    差异化摸索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电商的层面上来讲,中国生鲜行业所有入场券都已经发完,这意味着市场启动期的竞争已经结束,而关键的下半场,竞争更加残酷。目前市场上留下的几乎都是大玩家:京东的京东生鲜、腾讯系的每日优鲜、以及阿里系的盒马鲜生。

    如何面对下半场的竞争?记者观察发现,生鲜电商企业正在通过盈利模式、供应链、服务体验等方面寻求差异化与突破。“与别的领域不同,生鲜电商在运营模式上并非高度同质化,给了差异化摸索的可能。”一位生鲜行业老兵坦言。

    比如,在时效性上,盒马鲜生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30分钟送达,这几乎是之前生鲜企业运送速度的1/50,但盒马也同时设置了一个“障碍”———只配送3公里之内的客户,以保证30分钟到达的目标。而其他玩家则牺牲了时效性来满足全城配送需求,比如京东生鲜的配送时间就是2小时。一位每日优鲜内部人士透露,每日优鲜建立的“城市分选中心+社区配送中心”的冷链物流体系,也实现了2小时以内的配送。“根据物流追踪的数据显示,目前80%的订单已经实现1小时达。”

    “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加密前置仓,启动‘云冰箱’计划。”在徐正的想法中,前置仓应该是用户的“云冰箱”,为社区家庭和写字楼白领提供当日新鲜生鲜产品,用户可以随时通过App进行选购,解决消费者“随吃随买随到”的需求,从而节省家用冰箱空间。据悉,在“云冰箱”战略下,每日优鲜正在着力推进“千品千仓”工程———打造1000款单品、建设1000个前置仓。

    还比如,在产地上的比拼也很激烈。每日优鲜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每日优鲜启动了“包养计划”,目前,洪湖第一批新虾、东航波音737空运的第一批杨梅、百亩宾川红提基地均已经被包下,而这也是每日优鲜“包养计划”的前三站,接下来专业买手团队还将奔赴全球美食聚集地,收罗更多美食。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