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盛夏时分,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毛纺北小区4号楼1单元和3单元的门前搭起了加装电梯的脚手架,尽管略显脏乱,还不时有噪音传出,但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气———这两处电梯即将完工,到8月中下旬,楼里多年来“困守”家中的老人便可以乘电梯下楼了。
随着城市老龄人口的增加,老楼旧楼“加梯”改造迫在眉睫。北京市相关部门近日通报,截至目前,北京市老旧小区楼房已有61部电梯完成加装并投入使用,另有百余部电梯正在推进,老楼“加梯”取得初步进展。
“加梯”之难显而易见:不同楼层业主协调难、改造资金筹集难、安装现状条件参差不齐等,不仅需要政府支持,更需要全体居民“拧成一股绳”。如何将居民们的“小九九”打到一处? 在毛纺北小区4号楼的试点中,3单元仅用了2天半就签完了安装电梯同意书,1单元也仅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这块硬骨头是如何啃下的? 记者日前赴实地探访。
搭平台,政府决策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
毛纺北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居民多是毛纺厂的退休职工,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全小区9栋楼中有8栋共计54个单元没有电梯。今年初,该小区被列入北京市新阶段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
为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难题,街道方面请来了“智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河实验”课题组。他们自2014年起便在清河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此次“加梯”启动前,课题组提交了一份报告,梳理了全国各地老旧小区楼房加装电梯的经验和模式,分析了不同方案以及相关法律问题和政策依据等,使“加梯”更有底气。
试点具体从哪着手? 课题组给出的建议是4号楼。“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对862户业主逐一进行了入户调查,问卷回收率达到92.4%。此外还对不同楼层、老职工住户和新购房业主等代表人群进行深入访谈,发现4号楼居民安装电梯的意愿最高,其中3单元的同意率达到100%。”课题组协调人肖林介绍。果然,3单元12户居民仅用2天半就全部签署了同意书。
有了“智援”,良好的沟通平台也不可少。为此,清河街道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将海淀区住建委、实施项目的海淀区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清河实验”课题组、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等聚到一起。为有效反映民意,课题组指导毛纺北小区成立了“居民议事委员会”,选举出17名议事委员和10名监督委员,为他们度身定制培训手册,明确了委员的职责和权利。课题组成员林康寒还常驻小区“蹲点”,随时了解情况。
“这个民意沟通平台使得决策和居民的需求精准对接,居民的意见得以有效表达,项目方案也更合理完善。”街道党工委书记米佳说。
促沟通,让惠民工程变成百姓满意工程
加装电梯每户收费多少、标准怎么定? 影响一楼采光怎么办? 有噪音怎么办? 透明轿厢会不会泄露居民隐私?“加梯”进行时,居民的疑虑和担心普遍集中在上述几方面。
为此,社区党委书记、“大管家”谢玉华跑上跑下,向居民解释:“电梯设在背光面,采用透明井道,对采光影响很小;井道设置在远离卧室的位置,将噪音影响降到最低……”她发现,居民尤其是买二手房的居民,主要是对收费有异议。
谢玉华摊开账本告诉记者,“加梯”采取免费安装、阶梯式有偿使用方式,除一层不收费外,一梯两户的,平均每户每月需付电梯使用费180元,最高不超过280元;一梯三户的,平均每户每月付120元,最高不超过230元。
破难题,基层组织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统计显示,北京市有8万余栋老旧房屋约400万户家庭涉及加装电梯需求。从2010年 《关于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若干指导意见》 出台,到2016年城六区启动24个试点“破冰”,算上居民自筹、单位或集体组织出资等方式,北京市住建委预计,到年底前至少有200部老楼加装电梯投入使用。
面对庞大的需求,目前仅仅迈出了第一步。“从已完成的‘加梯’经验看,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居中调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住建委房屋安全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居委会熟悉情况、善于做群众工作,以基层组织为枢纽,引导协助业主间形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互利共赢的改造方案是推进加装电梯的有效办法。
“只要居民能够达成一致,符合安全、规划、消防等条件的,政府部门都支持。”该负责人说。据悉,北京市未来将扩大老楼“加梯”试点范围,推动形成加装电梯管理服务的市场化机制,并力争在年内出台全市老旧小区房屋加装电梯的整体方案。
(本报北京8月1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