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完成结构封顶,力争一年建成17万平方米,上海建设者创造工程奇迹
港珠澳大桥,用“中国制造”撑起超级工程“世界之最”。它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主要包括海中桥隧工程,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和连接线的建设。
来自上海建工集团的建设者在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项目中筑造匠心,该项目占地面积超过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主要由旅检大楼和通道楼组成。旅检大楼为地上6层、地下1层结构,通道楼将澳门口岸旅检大楼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紧紧相连。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历经五个月日夜鏖战,上海建工的建设者们完成了攻坚一役———17万平方米的澳门口岸管理旅检大楼钢结构全面封顶。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的世纪梦想近在咫尺,旅检大楼作为其“咽喉要道”,被视为大桥按时通关的关键所在。
“建17万平方米的大楼本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工期仅有一年时间。”起初,上海建工澳门口岸管理旅检大楼工程执行副总指挥邓福弟有些犹豫。但转念一想,上海建工在诸多重大工程中独当一面,五年来做过的大项目比比皆是,上海中心、上海迪士尼乐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世博央企总部大楼,还有广州电视塔、北京大剧院等地标性建筑。“这次参与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机会难得,不妨自我加压,让上海国企在这场信誉之战、荣誉之战、声誉之战中擦亮‘金字招牌’。”
这一想法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肯定,邓福弟被派去坐镇现场,这位在建设领域浸润了30多年的“老兵”擅打硬仗,担任过中俄商务项目“波罗的海明珠”总指挥,以及上海迪士尼项目执行副总指挥。
去年底,第一批“先遣部队”上岛时,没树、没水、没电、没信号,只有黄沙遍野、海风劲吹。现场由上海建工总承包部统筹,土建、钢结构、水电安装、装饰等工序无缝连接。
技艺得之于守,用之于破,创之于离。负责旅检大楼项目主体结构施工的项目副经理范欢欢介绍,合计土方开挖6.58万立方米、钢筋1.29万吨、混凝土7.37万立方米的工作量,需要在短短75天内完成。即使在上海完成如此大工作量,通常也要半年以上工期。为此,项目部组建远超常规编制的63人精英管理团队,合议制定超过30本专项方案,解决澳门与内地之间建设规范不同的困难,为项目急速推进保驾护航。
从上海调配而来的主设备———6台1200吨的巨型塔吊,仅次于建设上海中心的1280吨塔吊。由上海市政府授予的“吊装英雄队”集结领命,依仗一手精吊细筑的绝活,操纵铁臂衔起万吨钢梁,凭借日积月累练就的手感,大胆实施变幅、回转、起升、降落,最终安全精准地把巨型柱吊装到位。一个月就完成了2.3万吨的吊装量,创下上海建工60年吊装历史的新纪录。随着钢结构大功告成,项目的生产重心将逐步转移,防火涂料施工渐进佳境,幕墙部分穿插其中,各道环节齐头并进,主抓“两个一体化”———钢结构、幕墙、屋面一体化;设计、制作、安装一体化。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如今走上人工岛,一眼望去,大规模钢结构建筑群已然成型。“这么多人、设备顶着太阳在‘熬’,大家真的是用心在建设。”邓福弟说。每每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他的心中泛起波澜:从最初上岛时,全部家当只有两台土方车、一台挖掘机、十几名工人,到项目一步步踏上正轨,有了像模像样的指挥部、办公区、生活区,再到最高峰时3000名建设者的日夜劳作,这一路艰辛与磨砺,惟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进入雨季,岛上海风不息,乱云飞渡,正合着一句古韵: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邓福弟的办公室位于指挥部二楼,开窗就能一睹工地全貌,列次左右的正是建设者上岛时铺设的两条“生命线”,一条连接岛外,一条通向工地,来自上海的建设者以自我激励的方式为它们命名———“上建东路”和“上建西路”。如今,澳门口岸管理旅检大楼建设正在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