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13日 星期日
1
要闻

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活”起来


    ■上海图书馆所藏历史文献中的国家一、二级文物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总计达2500多万拍,市民到馆内便可免费查阅全文

    ■本报记者 李婷

    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引发人们热切关注。尤其是展览所展示的上海图书馆近年来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传承、利用的丰硕成果,获得各方称誉。

    据记者了解,上海图书馆目前拥有古籍170万册,年代上溯北魏、下迄辛亥革命;还藏有碑帖25万件、名人尺牍12万通、盛宣怀档案17万件、家谱3万种30万册……在对这些珍贵文献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上海图书馆逐步对其进行梳理、开放、出版、展览、数字化,让书写在故纸堆里的文字“活”起来,化身千百,为天下人所用。据统计,该馆所藏历史文献中的国家一、二级文物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总计达2500多万拍,市民到馆内便可免费查阅全文。

    全世界收藏中文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公藏机构

    全世界收藏中文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国内收藏名人尺牍、中国碑帖最为丰富的公藏机构……这是业界人士眼中的上海图书馆,如此丰厚的收藏何以聚集?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的答案是:政府调拨、各方捐赠、自行采购。这之中,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是上海图书馆珍贵历史文献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黄显功透露,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还在筹备中,有关方面已经征集到了金山姚氏捐赠的4万余册古籍。这些藏品成了上海图书馆古籍财产登录簿上的“001”号。

    晚清重臣张佩纶后人张子美、张恭庆等人先后两次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数量可观的古籍、尺牍等文献,是父子接力捐赠的书林佳话。张佩纶之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子美曾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善本古籍449种,共3247册,其中宋元本多达50余部800余册。之后,经上海图书馆积极联络,张子美的子女张恭庆、张怡、张恭慈再续佳话,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一大批历史文献,包括张佩纶的手稿、日记、函牍、信札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张佩纶与李鸿章等人相互之间的4800余通交往信札。这部分信件装订有序,时间先后明确,叙事脉络清晰,揭示了一系列晚清中国政坛的重大机密,为研究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海军与海防建设,朝鲜壬午事变,琉球问题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诚意,赢得海内外藏书家的信任

    为何一批又一批的藏书家愿意捐献、转让他们的珍藏。“因为这里是最好的归宿。”藏书家翁万戈曾如是感叹。翁万戈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的第五代孙,曾数次与上海图书馆结缘,对这里的收藏条件、研究团队、服务理念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末,翁万戈为研究陈洪绶回国收集资料,到上海图书馆拜见时任馆长的顾廷龙,希望看一看馆藏《九歌图》与李廷谟刻本《北西厢》。顾老热情接待,主动拿出翁万戈之前所未知晓的陈洪绶文稿、诗翰与词稿,并免费为翁万戈提供所需复印资料。上海图书馆专业、热情的服务,给翁万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经翁万戈之手,上海图书馆在上海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购回了漂泊海外半个多世纪的“国之瑰宝”———“翁氏藏书”,里面仅宋刻本就有11种。2015年,翁万戈又将47册《翁同龢日记》和12包《翁氏文献丛编》手稿慷慨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

    “我相信,翁万戈先生看到了上海图书馆的诚意以及所做的努力。”与翁万戈有着几十年深厚交情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陈先行说,自“翁氏藏书”入藏后,上海图书馆便将这批藏书连号登录,整体存放于古籍善本书库,并为其中的宋元本全部定制金丝楠木匣,予以妥善保存。与此同时,一系列整理、开发的项目也全面启动。上海图书馆已将“翁氏藏书”中的宋、元版本全部予以数字化,在馆内古籍阅览室开放阅读,为读者研究利用提供方便。

    翁同龢诞辰180周年时,也是“翁氏藏书”回归十周年,上海图书馆研究人员从大量馆藏尺牍、档案文献中,整理出一批翁同龢手迹,编辑出版《上海图书馆藏翁同龢未刊手稿》一书,集中公布了432件珍贵的翁同龢手稿墨迹,其文献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为晚清史与翁同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上海图书馆还特别举办了“琅函鸿宝———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展”,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由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宋本专题展……

    开放、出版、展览、数字化,为社会所用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我们不仅要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保护、保存好,还要让它们为社会所用。只有服务读者,才能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价值。”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还记得,1996年,上海图书馆开放全国首家家谱阅览室,有人因为找到家谱在走廊激动地大喊大叫,馆方专门开了空置房间,让他们平静情绪。有人找到家谱后,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泪流满面。

    对上海图书馆来说,在馆内开放资源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上图通过影印出版、展览、数字化等多种方式,让历史文献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和文化自信的源头。据统计,近十年,该馆为一系列大型古籍的出版提供了数千种文献底本。上海图书馆在国内图书馆界开创了馆藏文献年度精品展服务,以每年一个主题的形式将馆藏历史文献进行公益性展示。该馆的古籍数字化服务也已建立历史文献统一检索平台,读者可便捷查阅馆藏稿抄本、家谱、盛宣怀档案等的全文,实现了实物古籍与数字化古籍并举的复合型服务。“翁氏藏书”中的宋、元版本,也已全部数字化,在馆内古籍阅览室开放阅读,方便读者研究利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