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见习记者 王嘉旖
小区一堵长达350米的围墙,长期无人管理,墙面斑驳,居民抱怨。可如果委托广告公司重新设计刷墙,则费用又实在太高。没钱怎么办好事?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银桥居民区党总支使出奇招:让党员带头参与,大学生志愿者负责设计,越来越多居民自发跑来帮忙,街道科室、共建单位等协力,多种资源被调动了起来。短短三个月,先后有500余人次参与,这堵破旧墙体“摇身一变”,成了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墙。
银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史守黎说:“我们创新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模式,以党总支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探索形成业委会、物业公司、文化团队、居民群众等各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作用,哪怕没钱也能把事办好。”
办实事,聚焦小区综合治理
银桥花苑是1998年建成的动迁房小区,不少居民有着“土地情结”———毁绿种菜现象比较多,小区绿化带常常沦为居民“自留地”。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还能让居民发挥所长?一番考察后,居民区党总支打算从兴趣团队入手,把爱好养花种草的居民组织起来,成立银桥居委会种植队。社区党员韦良才带头,与其他几位党员一起把整支队伍组建起来。
最初,没有经费,种植队队员就在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带领下,找一些洗衣液瓶、废旧轮胎等,做成小花盆。队员们自己培育许多花草,打造小区的绿化带,还种上不同花卉,形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园。
韦良才说,种植队刚开始活动时,有居民表示反对,可等到“样板花园”落成,大家都觉得好看,越来越多居民点赞支持,甚至还主动邀请种植队把自家门前也打扮一下。
“居民区党建就是要多做实事,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切身的好处。”史守黎的话非常实在,却点出了一个朴实的道理:通过党总支倡导引领主流价值取向,聚焦小区综合治理,引导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搭平台,让居民更融入社区
在党总支带领下,银桥居民区各类自治组织蓬勃发展,除了种植队,还有编织组、书画组、舞蹈队等,既为社区“能工巧匠”搭建起展示本领的舞台,也为居民提供了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平台,更让居民认同社区、融入社区,进而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
年近七旬的居民伍老伯很早以前与物业公司有过小纠纷,过去从不参加社区活动。没想到,种植队的出现成了解开他心结的一把钥匙。当时,种植队正在伍老伯所住居民楼门前翻新小花园。看着队员们忙得热火朝天,原本就爱种花的他先是在一旁“暗中观察”,最终“技痒难忍”便加入队伍一起干了起来。伍老伯有一双巧手,特长是木工活儿。为了让小花园更美观,他默默搜集齐木材,动手为小花园做了一排木栅栏。自此,他成为种植队的新成员,日益活跃在社区活动之中。
据史守黎介绍,小区共有46块绿化地,其中8块去年年底已完成美化,今年又完成了17块,以种植队队员为主的社区居民将把打造小花园的计划继续推进下去。
亮身份,居民跟着党员干
银桥社区共有165名党员,其中不少都是党龄长达数十年的老党员,他们以身作则,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居民们看在眼里,无不被深深打动。
年轻时当过侦察兵的汤达坤老伯伯,入党已有五十个年头,至今仍然把入党誓词背得滚瓜烂熟。“汤老伯生活条件并不宽裕,但他每年坚持捐献给社区300元,雷打不动。”史守黎告诉记者,每次只要汤老伯参加社区捡垃圾活动,大家都干得格外认真,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汤老伯总要跑遍小区角角落落。他经常说,‘这是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了,才对得起党。’”
年近古稀的冯安静与社区一位年逾八旬的独居老人潘阿姨结对,经常登门看望,送上自己编织的围巾、帽子、香包等,逢年过节还自掏腰包为老人买东西。冯阿姨还带着几名党员主动承担起社区活动室的清扫工作。去年春节假期,活动室卫生间漏水,冯阿姨就每天拿着拖把把渗水擦干,一干就是两个星期。
史守黎说,正是社区党员亮身份、带头示范,带动起更多居民自觉自愿跟着党员干,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