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11日 星期五
12
笔会

关于《挥麈拾遗》


    谢泳

    《挥麈拾遗》是一册晚清诗话,作者丘菽园。

    丘菽园 (1873———1941年),名炜萲,字萱娱,号菽园。又有啸虹生、星洲寓公等别号。福建海澄人,二十一岁乡试中式。幼时随父定居新加坡,为著名报人和诗人,享有“南洋才子”和“南国诗宗”之誉,一生以在新加坡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

    我因客居厦门,得地利之便,见过几种丘菽园的著作,包括诗集《丘菽园居士诗集》 《啸虹生诗钞》;笔记 《菽园赘谈》 《五百石洞天挥麈》和 《挥麈拾遗》 等。新加坡关于丘菽园的研究很多,如王志伟 《丘菽园咏史诗研究》 《丘菽园咏史诗编年注释》 等。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有对 《菽园赘谈》 的评价,认为记载中日甲午战争后新加坡情况的笔记当属 《菽园赘谈》。谢国桢说丘菽园是“留心时事的有心人”(《明清笔记谈丛》 第1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一般认为 《五百石洞天挥麈》 《挥麈拾遗》 是两种笔记,其实是“诗话”。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主要文体形式即是“诗话”。近年专门研究“诗话”的著作不少,如张寅彭 《新订清人诗学书目》、蒋寅 《清诗话考》 等。因为中国古代“诗话”著述多在题名中出现“诗话”二字,而对题名中未现“诗话”的著述,非见实物,相对容易遗忘。蒋寅 《清诗话考》 中将 《五百石洞天挥麈》 《挥麈拾遗》 列入书目,但在“清诗话经眼录”章节中,未提 《挥麈拾遗》,可认为此书稀见,而 《五百石洞天挥麈》 易得。

    《挥麈拾遗》 线装两册,1901年铅印,列为“星洲观天演斋丛书”,全书共六卷,每卷单独标注页码。书前有陈范序和丘菽园自序各一篇。

    《挥麈拾遗》 体例和传统“诗话”体例稍有区别,即书中偶有溢出“诗话”的叙述,但此类内容在书中比例很少。关于书的体例,丘菽园曾明确指出“诗话与诗选,皆辑录他人之诗,其道本同,而体例则异。诗选遇佳诗必录,且不妨多录,篇首或偶缀叙略评赞与否,均从其便。诗话所重在话,涉及一人,必叙及一人之出处,录及一诗,必评及一诗之优劣,苟其诗有与吾諙相发明者,即录之,不必定是佳篇,又其诗过于长者,为节省篇幅计,割爱不录。故诗选可供同好读,诗话只供同好观也。撰诗话者,能知此意,则其例余较宽。余于戊戌一岁,成五百石洞天挥麈十二卷,今撰挥麈拾遗,于前月上浣命笔,其以卒岁成书六卷,非自宽其例,又安望脱稿如是之迅速乎?”(下册卷6第8页)

    《挥麈拾遗》 对晚清多数诗人均有评价,有些得自文献,而多数是作者亲历感受。作者本是诗人,所述晚清诗坛掌故真实可靠,对了解晚清诗坛很有帮助。有些掌故虽与其它著述略有重复,但依然可作参证史料。如记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丘菽园认为:“陈右铭中丞哲嗣伯严 (三立) 主政,胸罗雅故,笔草高文,所交多海内知名士,中丞力行新政,伯严常多赞议,湘省部民称之为贤父子焉。伯严以弟子礼事湘潭王壬秋先生 (闿运),素从问奇字,王先生老矣,年八十余,凡吾国旧学家小学、经学、史学、子学、金石、考据、诗歌、词曲、骈散体文,靡不博通淹贯,专门名家。享盛名者数十年……或传一日伯严侍中丞侧,中丞顾问王先生何如人,公子讲对曰,东方岁星游戏人间一流也,中丞微笑颔之。既复作谐语告公子曰,吾心不解古之绝代佳人作何状,若王先生者,真个一绝代佳人矣。汝幸自持,慎勿被其引到旧学漩涡中,溺而不返也。人咸以中丞此喻,谓有晋人清谈之风云。”(上册卷2第5页)。陈寅恪诗中也有“只识香南绝代人”,虽今典难猜,但连类推想,似不无启发。

    《挥麈拾遗》 对多数晚清诗人均有评价,可存史料,可资参考。涉及诗人相当宽泛如:赵瓯北、张之洞、易顺鼎、康有为、章太炎、严复、张际亮、林昌彝、朱九江、潘兰史等,同时对闽粤地方文人诗人也很关注。也常有对清代大诗人的评价,如论钱谦益,丘菽园有这样的评价:“钱谦益诗集,传至乾隆时代,始因字面违碍销毁,其人品节心术,殊无足取,若就诗论诗,则亦明末国初之豪士也。七言近体,尤为秀致天成,有肉有骨,亦沉亦丽,是盖专力于浣花草堂者”(下册卷5第21页),明确指出钱诗得益于杜诗,而将诗与人分列评价,确是知人之论。

    丘菽园论唐诗也时有新见,他认为“白香山诗集,以新乐府为生平第一,七古虽享盛名,只是长恨歌琵琶行两题,独称绝调。两题之中,琵琶行优,长恨歌稍嫌近冗,此外仍觉七律擅场,以志和音雅,情深文明,非后人所易几及,若长韵斗胜,则杜工部之后,才力之大,亦宜首推”(上册卷2第17页)。这个评价与陈寅恪对白居易的看法很近。

    丘菽园还告诫学诗者“学杜而太仿杜,固是不得,苟全遗杜之面目,亦未尝为得,此自为成诗以后之人言之,若就初学者立说,学杜而迳由杜入手,浩博无涯,古拙凝重,仍属一无所得,大抵先河后海,性各有近,其缜密雄浑者,宜从义山,其质实渊永者,宜从眉山,其苍凉感切者,宜从遗山”(上册卷2第17页)。

    晚清诗话,稍知名者,已收罗完备,地方文献中偶有遗珠,《挥麈拾遗》可谓珍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