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11日 星期五
XR8
文汇学人;学林

还原现代文学期刊的“历史形象”


    崔云伟

    刘增人、刘泉、王今晖编著的《1872—1949 文学期刊信息总汇》(青岛出版社2015年版),所收期刊创刊时间,横跨有清、民国两代,上起1872年11月11日《瀛寰琐记》创刊,下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凡77年,约10207种,1510幅插图,总计500万字。无论是在编年长度、插图总量、出版字数上,还是在所收期刊种类的总量上,都堪称当今文学期刊研究之最。著者试图“回到事物本身”,追本溯源最终“摸清家底”,在编选原则上则采取了现象学式的“悬置判断”。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

    ◆在收罗、记述文学期刊时,以全、多著称。该书认同“宁滥毋缺”的主张,即使只知一个刊名或附带其笼统的创刊年代,也不轻易放弃。与此同时,该书既收有纯文学期刊,也收有“涉文学期刊”。所谓纯文学期刊,除涵盖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门类外,其他如电影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外国文学等门类,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均列入收集范围。所谓涉文学期刊,即涉及文学的非纯粹文学期刊,系指设有文学、文艺栏目,或以一定篇幅发表文学、文化作品及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文章的综合性、文化性期刊,电影、戏剧等艺术类期刊,以及其他专业性期刊,如校刊、学报、同学会会刊、同乡会会刊等。总之,只要是与文学相关的期刊,不管其如何不同,一律存而不论,纳入本书。

    ◆对于所收录的文学期刊不论期刊内容详略、编辑名气有无、发行地点大小,一律平等对待。该书在记述刊物时,不因为有的刊物所留信息甚详,如《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寰宇琐记(1872·上海)》,有的刊物系由名人主持,如《莽原(1925·北京)》(鲁迅主编),有的刊物出自北京等大都市,如《骆驼草(1930·北平)》,就青睐有加。也不因为有的刊物所留信息甚略,如《梨园杂志(1918·广东广州)》,有的刊物主持人名气一般甚至不为人知,如《流星(1930·北平)》(“流星社”编辑),有的刊物出自不知名的地方,如《前奏(1933·广东台山)》,就弃而不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著者不但记录了港澳台文学期刊约280种,记录了新疆、内蒙古等边疆地区的文学期刊约25种,而且还记录了海外中国文学期刊约214种,这对于港澳台文学研究、边疆地区文学研究、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无疑都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所收录的文学期刊不论其性质如何一律不作褒贬,只要该刊物收录有文学作品,一律加以记述。这主要集中于著者对于沦陷区文学期刊的记述。据初步统计,著者所记东北沦陷区文学期刊总计约50种,其中黑龙江省约4种,吉林省约21种,辽宁省约25种;北平沦陷区文学期刊总计约114种,上海沦陷区文学期刊总计约166种。这无疑有助于今人了解文学期刊的全貌。

    ◆该书在编排方式上分为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两大部分,在具体记述每一期刊时,则采用了现象学式的描述法。该书时间序列部分大体上以创刊先后为序,空间序列部分则按照文学期刊创刊的省、市、区及国别排列。这是最为一般的分类法,同时也最为接近期刊生存、发展的原始状貌。具体到每一个刊物,其描述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该期刊的出版周期,创刊时间、地点,停刊时间、地点,编辑人员构成及变化,发行人,出版地点,印刷地点,刊名流变,出版期数,开本大小等编辑出版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描述该期刊所设各种特号、特大号、增大号、专号、纪念号、专栏、专号、专辑、特辑、增刊等;第三部分主要描述该期刊的主要栏目、主要内容等;第四部分主要记述该期刊的主要撰稿人。这一描述法的最大特色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如同前述时空序列两大分类法一样,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历史原貌。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