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珉 施依娜 李东鹏
有许多不了解上海的人,曾误以为苏州河是在苏州,闹出了不少笑话。苏州河,又名吴淞江,“苏州河”一名是在近代上海开埠后才出现的。那时,来上海的外国人认为它是“通往苏州的吴淞江”。后来,外国人在官方外交文件上逐渐将“吴淞江”都标注为了“苏州河”,反而导致“吴淞江”这个本名被淡化甚至遗忘。
《业务辑要:整理苏州河航运》中这样描述:“苏州河自西迤逦而东,至外白渡桥而入于黄浦江,横贯本市最繁盛地区,各种船舶,麇集其间。”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形成了外国人在上海最早的聚居地,也是上海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此外,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向内部演进,沿苏州河而上形成了三大功能空间:码头货栈、工业区、居民生活区。由于苏州河在上海的地位重要,近代众多中外纪实摄影师都选择将镜头对准苏州河。
据上海音像馆采集整理,目前最早涉及苏州河的影像出现在1898年。这一年,美国汤姆斯·爱迪生电影公司派遣了一支远东摄影队来到中国,拍摄了一批关于香港和上海的素材,最后根据素材编辑成6部短片在美国发行。其中关于上海的有2部,《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在《上海街景》中,可以看到在苏州河以南地区往来的手推车、黄包车、自行车、马车,画面里还能看到马嘉理纪念碑和电灯柱(图①),这是迄今为止能看到的关于外滩和苏州河地区最早的影像。
1909至1912年间,俄裔美国人本杰明·布洛斯基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A Trip Through China(《经过中国》)。当时正值中国辛亥革命前后,布洛斯基用胶片记录下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的影像。可以在纪录片里看到当时上海的外滩、南京路等地标性建筑,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近现代历史研究资料。其中涉及苏州河的有三条字幕信息:(1)The public park and playground of all nations. The sycamore trees were brought from Egypt.(对所有国家民族开放的公园和游乐场。从埃及引进的梧桐树。)(作者注:可以看到这个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园,就是外滩公园。)
(2)View of busy Soochow Creek as seen from the park.(从公园看繁忙的苏州河)(图②。作者注:这也成为后来很多摄影师取景的角度。)
(3)A san pan lowering its sail to pass under a bridge. Chinese too poor to buy canvas make their sails of matting.(降帆过桥的平底船。中国人太穷买不起帆布来作他们航行的助手。)
1925年,苏联导演B.A.史涅伊吉诺夫随同开辟莫斯科至北京远程航行的苏联飞机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拍摄了一些素材,编成纪录片《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影片共6本,后3本是关于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各占1本。苏联《真理报》曾高度评价它“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新闻片”,而是达到了“社会生活史诗的宏大规模”。后来这部影片更名为《东方之光》,作为苏联在国外上映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在西欧许多国家放映。在这部片子里,我们发现了黄浦江、外滩、南京路、耶松船厂、招商局码头等镜头,当然其中也有涉及苏州河的镜头:有一组站在苏州河北岸,拍摄外滩公园、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的镜头,可以看到外白渡桥、英领事馆、天安堂,还有苏州河边面粉厂的镜头。
1927年,苏联导演雅科夫·布里奥赫摄制新闻纪录片Shanghai Document(《上海纪事》),该片记录了我国第一次国内战争后上海的斗争和生活情况,如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工人纠察队的游行、帝国主义增兵租界和构筑工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等。与苏州河相关的内容有公济医院(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在船上生活的船民、在岸上拉船的纤夫等。
纪录片通过强烈的对比来传达导演对社会的思考:苏州河边辛苦劳作的女纤夫(图③)与高贵安逸的洋贵妇;洋人的子女在游乐场玩耍,而中国人的孩子却在当童工。导演还通过字幕表达了政治倾向,如“外国洋行和银行,几乎控制了上海全部的工厂企业”、“蒋委员长靠出卖他的家乡来与外国结盟”等,被认为是典型的“形象化的政论”式的纪录影片。在雅科夫·布里奥赫的视野里,苏州河仿佛就是苦难生活的象征。
20世纪30年代,由法国人约瑟夫·赫斯拍摄的La Chine(《中国(1933—1938)》)记录下苏州河繁忙的船运场景。船夫费力地摇动着船桨,使船在拥挤的河道中通过。岸边停着运输西瓜的船,工人们通过接力抛接的方式卸货。这是苏州河在当时承担着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生活功能的一个真实写照。
同时期,金陵大学开始推行电化教育。1936年,金陵大学的孙明经教授拍摄了科教片《交通》,记录了苏州河上外白渡桥的交通运输情况(图④)。
以1898至1937年为时间段,回看历史影像中的苏州河,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其一,苏州河口(即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是上海的地标。从1898年最早的影像开始,现存可观看的涉及上海的历史影像,均以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外滩公园、上海大厦等)作为上海的象征。可以说,苏州河的历史影像史,是近代上海纪录电影史的重要内容。
其二,对苏州河的取景一般分为三种。一是以拍摄外白渡桥为主;二是以拍摄苏州河上航行的船只为主;三是1934年上海大厦建成之后,因其具有相对高度,可以拍摄外滩景像,它几乎成为描述上海的影像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场景。
其三,我们尚未发现直接以苏州河为主题的纪录片、新闻片或电影。这反映出在该时期,苏州河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纪录片题材出现。
苏州河的影像记录史基本与上海城市的影像史同步,说明了苏州河作为母亲河在上海城市发展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也证明了历史影像保护与研究在城市人文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价值。
(作者均为上海音像资料馆馆员。本文根据7月1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跨学科背景下的城市人文遗产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发言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