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10日 星期四
11
文艺百家

互联网时代的喜剧创作,周星驰是灵感也是套路

——从电影《绝世高手》引发的“卢正雨现象”说起


    郑焕钊

    作为一部粉丝致敬偶像的电影,卢正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处女作《绝世高手》 引发了两极化的争议:如同他对偶像周星驰的崇拜一样,卢的粉丝也在二刷、三刷甚至五刷。而那些对卢正雨的天才曾经显露出赞赏的评论家,则无不表露出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失望:无法超越周星驰,成为卢正雨 《绝世高手》 的“原罪”。

    如果我们把人们对卢正雨的争议,称之为“卢正雨现象”的话,那么他的天才与模仿,就可以构成一个窥探网络时代喜剧的精神渊源与现实困境的有趣视角。

    卢正雨的成名,源自于他2009年执导的、堪称中国第一部网络情景喜剧 《嘻哈四重奏》,此后他的 《嘻哈三部曲》 《绝世高手之大侠卢小鱼》 等成功捕获年轻网民的持续关注,从而使他与自编自导 《屌丝男士》 的董成鹏、《万万没想到》 的叫兽易小星齐名。他们三者的作品共同呈现互联网时代喜剧的精神风格:透过对经典的解构,以戏仿、脑洞、夸张的二次元混搭的表达形式,契合年轻网民的精神个性和文化风格,成为一种代际差异的表征形式。

    互联网时代的喜剧创作,无不以周星驰为灵感源头。从 《万万没想到》 编剧笔名至尊玉就可见其端倪,而叫兽易小星、董成鹏等网络喜剧达人,动辄被人们寄托“第二个周星驰”的称呼。周氏无厘头无疑是最符合互联网年轻一代喜爱的电影风格,是互联网的兴起与青年亚文化的流行,使周星驰成为年轻人心中崇拜的“星爷”:1995年 《大话西游》 上映时票房失利,直到1997年经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和流传,才把《大话西游》 捧上经典的位置。

    如果说互联网文化具有去中心化的后现代特征,那么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便因其充满戏仿、拼贴和挪用的风格,契合青年人主张多元的网络精神和文化心态。而在无厘头包裹下表达的草根成长逆袭与纯真情感的叙事情感内核,则因其映射和迎合草根的境遇和快感欲望,成为年轻网民喜爱的对象,甚至成为此后20年中国大陆网络文学快感机制的原型。

    不着边际、没有来由的“无厘头”的喜剧效果,以其充满不着边际、夸张的脑洞,和充满二次元色彩的形象与情境构建,与互联网伴生的日漫“宅文化”一代具有密切的精神共鸣。而其真正精髓,则来自于透过对各种类型的经典电影和通俗艺术的戏仿,获得熟悉这些流行文化资本的年轻网民一代的解读愉悦和心理快感。因此,尽管周星驰的电影并非诞生于互联网,也并非专为互联网拍摄,但因其契合互联网年轻一代的精神个性和文化诉求,从而成为了互联网视频喜剧风格的经典模板。现象级的网络喜剧,无论是 《万万没想到》 还是 《十万个冷笑话》,尽管有着源自日本漫画吐槽风格的流行元素,但其精神底色与接受基础仍然是周氏无厘头。

    作为周星驰的粉丝,卢正雨的作品因其带有强烈的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而成为网络时代喜剧的代表。“卢正雨现象”的核心,就在于他与周星驰之间的内在的精神继承性。《嘻哈四重奏》 《嘻哈三部曲》 和 《绝世高手之大侠卢小鱼》 的成功,虽然离不开卢正雨与周星驰之间的粉丝与偶像的励志传奇经历,但从根本上还是源自他对无厘头、充满脑洞、包含致敬与戏谑双重功能的“戏仿”精神的深入骨髓的表达。他在 《绝世高手之大侠卢小鱼》 中,对充满上世纪80年代怀旧风格的邵氏电影的戏仿,对武侠人物和武侠桥段的解构,与年轻人过年回家所面临的一系列的窘困遭遇的表达,透过他个人天才式的反转技巧,在喜剧效果、媒介记忆与文化情怀等层面,引发了80后网民的深深共鸣。而这也就构成 《绝世高手》 备受期待的原因。

    平心而论,《绝世高手》 在剧本创作、镜头拍摄和细节表达上绝对是用心的。范伟和陈冲的高水准发挥、蔡国庆、仓田保昭等若干配角的形象颠覆的精彩喜剧效果,上世纪80年代文化氛围的营造情怀,以及借助各种细节表达的相互救赎的爱情叙事的打磨等,使这部电影成为一部有诚意的、合格线以上的喜剧电影。但是,在其核心之处,在对周星驰电影 《功夫》与 《食神》 的结构“高仿”之下,精神性重构的“戏仿”之“戏”却缺失了:首先,堕落街、童年创伤、成长恢复三者如何在叙事逻辑、心理逻辑与现实逻辑之间达成自洽,形成戏剧张力,电影的表现仍差强人意;其次,在对各种周氏电影的致敬性模仿中,卢正雨短片中戏谑的精神个性却不复存在。人们对电影 《绝世高手》 的诟病,正源于他过于周星驰化而丧失了自己的风格。而这恰又与无厘头所代表的喜剧精神相悖离。

    相比之下,《煎饼侠》 的成功就在于处理好对漫威英雄叙事的戏仿与草根成长之间的关系。对“美式英雄”的解构和重构,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喜剧精神的内核,使其从短片到电影的喜剧风格一以贯之。而电影 《万万没想到》 则试图迎合各种观众的需求而丧失了个性,王大锤所代表的草根不再是短片中的草根,短片在戏仿经典中呈露现实草根精神的喜剧感也因为电影对这种关系的抛弃而丢失,导致粉丝的集体抛弃。网络时代喜剧精神的两个方面:戏仿经典与草根成长,两者内在的精神联结与个性表达,是表与里的关系。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偶像的戏仿式超越,而不是在致敬中丧失个性,这也是“卢正雨现象”所能给我们的启发。

    (作者为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